随着证监会强化“申报即担责”的监管原则,IPO市场“一查就撤”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期公布的第三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名单显示,今年已有16家企业被抽中接受核查,且截至目前未出现一例撤单情况。这一变化与往年形成鲜明对比——过去三年,被抽中企业撤单率均超过半数,2023年甚至高达82.35%。
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公告显示,电建新能与越亚半导体成为第三批被抽中企业。这两家企业均于今年9月提交IPO申请,其中电建新能瞄准沪市主板,主营业务为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越亚半导体则计划登陆创业板,专注于先进封装材料研发。财务数据显示,电建新能2022至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持续攀升,从17.68亿元增至25.89亿元;而越亚半导体同期净利润波动明显,从4.15亿元降至1.88亿元后略有回升,2025年上半年实现9147.31万元。
在审核进度方面,16家被抽中企业中,仅越亚半导体仍处于“已受理”阶段,电建新能等4家进入“已问询”程序,其余11家因财报更新等问题处于中止状态。从板块分布看,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分别有6家、4家和6家企业入选。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抽中企业均未在检查过程中撤回申请,这与往年高频撤单现象形成强烈反差。
监管层通过制度优化推动市场生态转变。2024年修订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明确,即使企业撤回申请,检查仍会继续,问题处理不受影响。同时,检查启动机制改为不预先通知,抽查比例从5%提升至20%。这些措施有效阻断了企业通过撤单规避监管的路径,迫使中介机构更严格履行“看门人”职责。
数据对比凸显监管成效。2022至2024年,被抽中企业撤单率分别达76.47%、82.35%和50%。以2024年为例,4家被抽中企业中,恒达智控与城建设计均终止申请。而2025年至今,16家企业保持零撤单记录,反映出准入标准提升对市场行为的实质约束。
现场检查机制正从“事后追责”向“事前把关”转型。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核查,监管层推动企业提升内控水平。专家指出,常态化抽查与严格问责将增强市场信任基础,减少投资者对“问题股”的担忧,提升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与长期投资价值。对于新申报企业而言,更高标准的审核要求促使其在申报阶段即进行更严格的自我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