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90后学霸姚颂:AI创业后跨界造火箭,创六项纪录托起商业航天新未来

   时间:2025-10-13 22:03: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26岁的姚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位刚刚通过出售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实现财富自由的年轻人,没有选择购置豪宅或环球旅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商业航天这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姚颂的创业历程堪称传奇。他创办的深鉴科技被全球FPGA芯片巨头赛灵思以约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一成就让许多同龄人望尘莫及。但与常规的财富积累者不同,姚颂始终将"价值留存"作为决策的核心。他曾在分享中提到,出售公司时更关注团队在AI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能否为行业提供参考,而非单纯的财务收益。这种价值观,为他后续的跨界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入创投机构经纬中国担任风险合伙人后,姚颂本可以凭借过往经验聚焦"快回报"项目,但他却主动深入商业航天领域进行调研。这种选择并非偶然,童年时期父亲送他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宇宙科学分册被翻得页角卷曲,那些关于星空的好奇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了探索的种子。而AI领域的创业经历,更为他跨界航天埋下了技术伏笔——火箭发射的推力控制、卫星入轨后的姿态调整,都需要精准算法支撑,而这正是姚颂团队在AI芯片研发中积累的"高精度控制"能力的用武之地。

2021年,一次看似平常的同学聚会,却成为了姚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位出身航天世家的清华同学向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要不要一起造火箭?"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姚颂心中的激情。对他而言,这不仅是童年梦想的延续,更是对商业航天趋势的精准判断。当时,东方空间的核心技术团队已颇具基础,而姚颂的加入,恰好补足了战略规划与融资层面的短板。

29岁的姚颂正式担任东方空间联席CEO后,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引发了行业震动:研发能实现"一箭三十星"的大运力火箭。这个决策在当时看来颇具争议,因为中国商业航天尚处起步阶段,多数企业选择从"小型火箭"切入以降低风险。但姚颂的判断基于深刻的行业洞察:从国家战略来看,GW星座计划明确要在十年内发射12992颗卫星,平均每天需发射3.5颗;从商业逻辑出发,只有通过"一箭多星"降低单颗卫星发射成本,商业航天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姚颂团队选择了难度极高的"全固体捆绑式构型"。这一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创,与马斯克的重型猎鹰火箭采用的液氧/煤油液体燃料技术路径存在本质区别。固体火箭燃料的稳定性控制、四个助推器的推力同步性,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更令人瞩目的是,团队还计划实现"海上发射",这对火箭的抗盐雾、抗颠簸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引力一号的4型7枚固体发动机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政企技术协同成为突破关键。

接下来的三年里,团队经历了高强度的技术攻坚:23项大型试验、489项单项试验、1452次技术迭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以"高管"身份自居,姚颂也常常熬夜盯数据、驻场跟进试验。2024年1月,在山东海域,405吨重的"引力一号"成功点火升空,两分钟后四个助推器精准分离,十分钟后三颗卫星成功入轨。这次发射一举创下六项世界纪录:全球最大固体火箭、全球首个海上发射的捆绑式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等,更关键的是,单位发射成本降低了50%以上。

姚颂的选择并非个例。当下中国商业领域,一批在互联网行业完成财富积累的企业家正集体转向硬核科技。这种转变背后,是商业航天的行业紧迫性:近地轨道资源遵循"先占先得"规则,轨道与频率的占用直接关系全球通信、导航、遥感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主导权。2022年,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2000颗商业卫星,而中国同期送入太空的航天器总数虽达140余颗,但纯商业卫星数量约为80-90颗,民营航天企业发射量的差距更为明显。

过去,中国航天发展依赖"举国体制",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均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但面对"每天发射3.5颗卫星"的规模化需求,仅靠国家航天系统难以支撑,民营力量的加入成为形成"举国+民营"双轮驱动格局的关键。在这场关乎生存空间的争夺战中,姚颂这样的战略推动者,与布向伟、魏凯等资深技术人才一起,正在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