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生鲜商品出清环节一直是影响企业利润与消费者体验的关键战场。由于生鲜商品具有强时效性、低毛利的特点,如何精准把控售罄节奏、制定科学折扣策略,成为困扰零售从业者的长期难题。而多点数智有限公司(Dmall Inc.)凭借其AI技术赋能,为这一行业痛点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传统生鲜出清模式依赖人工经验,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以超市晚间闭店前的出清为例,员工需在5点前制定折扣策略,线下门店员工需兼顾其他工作,线上经营则需同时应对数十至数百家门店的决策需求。手工标准化作业流程(SOP)包括巡店拍照、折扣申请审批等环节,但店长与员工常因折扣力度分歧反复沟通,导致错过最佳出清时段。例如,员工申请7折出清,店长可能要求先试9折,这种“最低折扣售罄”的逻辑虽能减少损失,却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多点数智的AI模型通过整合商品历史销量、当前库存及收货信息等数据,构建了动态定价与需求预测的智能决策系统。该模型以“闭店前30分钟售罄”为目标,学习历史场景中的合理折扣力度,并针对特定时间节点优化策略。例如,某商品传统需晚间8点后5折促销,模型则尝试在相同时段以8折甚至无折扣实现售罄,既保障商家收益,又满足消费者需求。这种“高毛利率售罄”的逻辑,通过模型对出清场景的推理能力得以实现。
AI模型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人工监督到自动化决策的渐进过程。初期,模型需人工参与审批环节,通过监督学习理解业务逻辑;随着对业务场景的逐步掌握,异常情况减少后,人工审批可逐步省略。例如,系统自动调整出清商品价格后,会直接向负责人推送任务,确保电子价签更新与面销服务同步,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响体验。技术团队还强调,模型需输入足量标注业务数据,并融入行业知识(如节假日消费高峰、特殊天气影响),以提升决策合理性。
在实践层面,多点数智形成了“单店单品逐一验证”的五步方法论:试点效果、收集反馈、复盘优化、扩大试点、全面推广。技术团队通过每日验证模型决策结论的实际效果,逐步形成全流程自动化闭环。例如,物美超市在应用模型后,以20品100家店为标准,单日利润提升3000元,月利润超9万元,正价销售率提升10%。这一成果得益于模型对固定折扣策略的优化——传统5折促销易使消费者形成价格锚定,产生“战略性等待”行为,而AI动态调整折扣后,消费者难以预测优惠,减少了非刚需的低价冲动消费。
模型的适应性扩展同样关键。当从叶菜品类扩展至根茎类、肉类时,业务反馈需结合新品类的实际销售数据优化模型。例如,叶菜与根茎类销售特征相近,模型可复用部分经验;而肉类与叶菜的差异则需以实际数据为准。技术团队强调,模型设计需“以效果为导向,保留自主学习空间”,避免严格遵循人工逻辑设定规则,从而发挥模型自主挖掘规律的优势。
在应对模型偏差时,技术团队区分了“幻觉问题”与“特征问题”。前者指无规律的随机偏差(如某商品100次决策中仅1次异常),需通过提升数据样本量、优化算法稳定性解决;后者指具有规律性的偏差(如某商品每周三剩余量过大),可通过调整模型特征输入(如强化周三销售数据权重)优化。例如,业务人员未按模型逻辑调整库存导致异常时,需反馈至业务领导,探讨替代解决方案(如模型参数微调),而非人工直接干预。
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店员与模型的合作主动性显著增强。模型承接了重复性工作(如折扣计算、价签调整),让店员聚焦于高价值交互(如消费者服务)。此前,折扣决策需经1—2级审批,防损部门需复盘合规性,易引发“权力重构”担忧。但实际落地中,AI模型通过“提升生鲜品毛利”实现了价值正向导向——店长核心管理职责未受影响,防损人员损耗减少,生鲜经理工作量降低且绩效改善。在“工作量减少”与“绩效提升”的双重利好下,相关岗位更愿意释放折扣审批权力,主动配合AI决策。
多点数智的实践表明,AI在零售行业的应用需兼顾技术优化与业务场景适配。通过动态定价与需求预测的结合,企业不仅能在保障售罄的同时提升利润,还能重构工作流程,释放人力价值。正如技术专家宋楠所言:“超市的每个小场景都有适合AI的潜力,而丰富的流程数据为未来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