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经济寒冬中,稻盛哲学助企业借萧条之镜练内功,寻逆势成长路

   时间:2025-10-24 15:07:1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这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数年前,这句略显悲观的话一度在商界广为流传。如今,当中国经济面临新一轮压力测试,许多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在增长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当下,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成为所有企业经营者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当前,中国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内部看,人口红利消退、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从外部看,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国际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企业经营压力倍增。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再次进入中国企业家视野——他不仅带领京瓷、KDDI等企业穿越多次经济周期,更在日航破产重组中创造了奇迹,用实践证明了经营哲学在极端困境下的强大生命力。

“萧条不是终点,而是再飞跃的起点。”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在当下显得尤为深刻。上海稻盛利他阿米巴策划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寓刚指出,许多企业在繁荣期容易产生能力幻觉,将市场红利误认为自身实力,忽视内部管理提升。而经济下行期恰恰是照妖镜,让企业看清真实竞争力。他观察到,那些在盛和塾等学习型组织中持续修炼“内功”的企业,即便面临行业整体压力,仍能保持增长态势,这正是哲学赋能的体现。

对于如何构建抗风险能力,稻盛和夫提出“高收益体质”概念,认为税前利润率低于10%的企业尚未真正掌握经营本质。曹寓刚解释,这需要企业建立四步法:首先树立正确认知,将利润率提升作为生存底线;其次制定阶梯式目标,避免好高骛远;再次聚焦关键行动,动员全员参与;最后动态调整计划,确保执行到位。他特别强调,中国企业家应设定比日本企业更高的标准,因为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更强的盈利能力。

在现金流与股东回报的权衡上,稻盛哲学与西方管理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曹寓刚指出,西方追求ROE最大化,而稻盛和夫认为企业首要目的是保障员工幸福与社会贡献。这种差异体现在经营策略上:前者可能通过财务杠杆提升回报率,后者则坚持“现金为王”,确保企业有足够储备应对风险。他举例说明,专注主业的企业通过深耕行业建立竞争壁垒,反而能为股东创造更稳定、持久的回报,而盲目多元化的企业往往在危机中首当其冲。

全员营销是稻盛哲学应对萧条的重要策略,其核心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曹寓刚建议,企业一把手应亲自带领后勤、生产等非销售部门走访客户,让员工直观感受市场压力。这种体验不仅能增强部门间理解,更能激发全员经营意识。他强调,全员营销不是临时救急措施,而是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制度保障后台部门持续参与市场一线工作。

在经济低迷期投入新产品研发,看似违反直觉,实则蕴含深意。曹寓刚分析,业务放缓释放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了集中创新的机会。他指出,平时各部门忙于日常运营,研发工作常被挤压,而萧条期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但成功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建立共同的事业目的——只有当员工认同“为全体员工幸福而工作”的使命时,才能激发出超越利益的创造力。

降本增效方面,稻盛哲学强调“彻底”二字。曹寓刚观察到,多数企业成本削减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供应商谈判僵局、内部结构调整等深层问题。他指出,员工是否将企业视为自身事业,决定了降本力度。传统管理学将员工视为契约关系,而稻盛哲学视员工为伙伴,这种差异导致执行效果截然不同。从实践看,制造业企业在变动费用、固定费用和人力资源配置上仍有巨大改善空间。

在员工关系构建上,“以心为本”是稻盛经营学的核心。曹寓刚认为,不裁员需要企业具备高收益体质和内部储备能力。他批评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满足于低利润经营,缺乏危机意识;二是将利润全部分配,忽视长期发展。他建议,企业应通过日常教育让员工理解经营本质,领导人要像家长一样在薪酬、教育、业务指导上体现关怀,逐步建立超越金钱的信任关系。

对于当前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曹寓刚给出具体建议:不必急于导入阿米巴模式,而应先深入理解稻盛经营思想精髓。他强调,危机时刻正是反思经营本质的契机,企业家需要放下傲慢,真诚反省自身局限。他指出,那些真正践行利他经营的企业,往往能在逆境中实现突破,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正确的经营基础。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