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领域迎来重大进展,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即将于9月26日接受科创板上市审核,有望成为“国产GPU第一股”。从6月30日IPO申请获受理到上会,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仅用不足三个月时间便完成关键流程,其速度之快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作为GPU研发领域的后起之秀,摩尔线程自2020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构建起覆盖芯片架构、板卡、智算集群的全产品线。其自主研发的MUSA全功能GPU架构不仅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技术突破,更完成与PyTorch、PaddlePaddle等主流AI框架的生态适配,累计获得超150家行业软件的兼容认证,在海外巨头垄断的市场中开辟出本土发展空间。
招股书显示,此次IPO拟募集资金80亿元,将投向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芯片及AI SoC芯片研发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募资规模不仅超越年内已上会的56家企业(最高募资49亿元),更创下沪深北交易所2025年IPO上会项目新高。上交所审核进程显示,企业于7月17日进入问询阶段,经两轮问询后迅速获得上会资格。
市场对这一进展反应热烈。9月22日消息披露当日,A股GPU概念股集体走强,海光信息、芯原股份分别上涨10.7%和17.34%,双双创下历史股价新高。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联动效应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国产GPU产业链的强烈信心。
支撑这份信心的,是摩尔线程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3.66亿元,研发费用率最高达2422.51%。截至2025年6月,873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7.81%,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75%。这种技术导向的发展策略,使其在AI算力爆发期实现业绩快速攀升——同期营业收入从4608.83万元增至7.02亿元,归属净利润亏损幅度持续收窄。
但快速扩张也带来资金压力。报告期内,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始终为负,2025年上半年达-10.37亿元。这种“烧钱”模式在半导体行业并不罕见,其背后是原材料采购与研发支出的双重资金需求。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达98.29%,其中新增第一大客户贡献56.63%的营收。
企业创始人张建中的行业履历颇具看点。这位拥有硕士学位的高级工程师,曾在惠普、戴尔担任高管,2006年加入英伟达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2020年离职后创立摩尔线程。目前其通过多层股权架构控制公司36.36%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这种技术精英创业的模式,在半导体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性。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摩尔线程的快速推进折射出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GPU作为AI与高性能计算的核心硬件,已被纳入“新基建”重点领域,监管层通过快速审核传递支持信号。而企业已在智慧城市、工业仿真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技术可行性获得市场验证。
当前,国产GPU赛道已聚集多家重量级玩家。除摩尔线程外,景嘉微、海光信息等企业市值均达百亿级,壁仞科技、沐曦股份等也启动IPO进程。东吴证券研报显示,AI算力需求爆发正推动半导体全产业链升级,测试设备、先进封装等领域需求激增,为国产GPU企业创造发展机遇。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分析,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标准已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落地”,产品性能、生态兼容性及性价比成为关键指标。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认为,国产GPU行业正从技术突破期迈向规模化发展阶段,摩尔线程的上市具有标杆意义,其背后是市场、政策、资本对“卡脖子”技术的集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