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罗永浩与西贝引发的争议,让预制菜成为舆论焦点。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传统期待与工业化生产效率之间的矛盾,更暴露出预制菜行业在定义、监管和消费者认知层面的深层问题。
作为食品工业与快节奏生活结合的产物,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6000亿元,2026年或达万亿元级别。在连锁餐饮领域,预制菜渗透率已达80%,外卖平台中每10份订单就有4.2份涉及预制工艺。然而,当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时,这场争议迅速演变为全民讨论——消费者究竟在反对什么?
根据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需满足"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等核心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连锁餐饮通过中央厨房配送至门店的净菜、半成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种定义上的精细划分,恰恰成为争议的导火索。
"消费者理解的'预制菜'与行业定义存在认知鸿沟。"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冯克伟指出,普通消费者往往将"现买现做"视为唯一标准,而法律层面的预制菜范畴实际更窄。例如速冻水饺、方便面、即食沙拉等常见食品,目前均未被纳入预制菜统计。
这种认知偏差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消费者对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强烈诉求,成为横亘在行业面前的最大挑战。山东预制菜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赵欣透露,某连锁餐饮品牌已率先实施"三色标识"制度:绿色代表现做菜品,黄色为半预制产品,红色则是复热即食的预制菜。这种透明化实践获得市场积极反馈。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标准化建设是破解困局的关键。虽然已有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但消费者更期待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标准。据悉,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该标准将首次明确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要求,为行业划定清晰边界。
回顾标准制定历程,2022年国家卫健委在山东开展的专项调研具有里程碑意义。当时提出的"不添加防腐剂"建议被正式采纳,旨在通过缩短存储周期、提升周转效率来保障食品营养。这种技术导向的监管思路,为行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在这场争议中,一个共识逐渐形成:预制菜不是敌人,信息不对称才是矛盾根源。当企业开始主动标注加工方式,当国家标准即将填补监管空白,这个千亿级市场或许正迎来规范化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