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迎来里程碑事件——禾赛科技(2525.HK)以"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形式正式登陆港交所,创下2025年以来中概股回港融资规模新高。截至挂牌当日,公司市值突破364亿港元,稳居全球激光雷达企业市值榜首。这一跨越式发展背后,折射出中国硬科技企业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的崛起轨迹。
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禾赛已构建起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据Yole Group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8.61亿美元,其中禾赛以33%的市场份额连续四年领跑。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ADAS乘用车与L4自动驾驶两大细分领域实现"双冠王":ADAS市场凭借AT系列爆款产品占据主导地位,L4自动驾驶领域市占率高达61%,全球十大Robotaxi企业中有八家采用其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这种横跨高低速自动驾驶场景的技术覆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
财务数据的突破性表现,彻底改写了激光雷达行业的商业逻辑。2024年,禾赛实现20.8亿元营收,成为全球首家且唯一实现年度盈利的激光雷达上市公司,同期经营性现金流达6300万元,净现金流13亿元。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愈发强劲:第二季度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4410万元,连续五个季度保持营收正增长。这种"量价齐升"的盈利模式,打破了行业"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技术壁垒的构建源于持续十年的深度研发。从2017年布局SPAD技术到第四代数字单光子平台全面落地,禾赛实现了激光器、探测器等七大核心部件的自研覆盖。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专利数突破1900项,海外专利占比居行业前列。在制造端,其自建的百万级产能工厂实现核心工序100%自动化,年产能规划超200万台,成为全球唯一具备车规级大规模交付能力的企业。这种全链条垂直整合能力,使产品成本八年下降99.5%,将激光雷达价格从二十万元级拉至千元区间。
汽车与机器人双赛道的协同发展,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在车载领域,2025年上半年ADAS激光雷达交付量达44.96万台,同比增长237.5%,已成为比亚迪、理想、小米等11家车企数十款车型的标配传感器。特别是小米YU7上市首小时斩获28.9万订单,全系标配禾赛ATX激光雷达,印证了"智驾平权"趋势下十万元级车型的渗透潜力。Robotaxi领域,公司近期再获美国头部企业4000万美元订单,持续保持独家供应商地位。
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则展现出更大的想象空间。作为"机器人的眼睛",禾赛将车规级技术移植至新场景,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达98,262台,同比增长692.9%,累计销量突破20万台。在割草机器人领域,搭载JT16的产品半年销量超十万台;四足与人形机器人领域,与宇树科技、Vbot等企业建立合作;无人配送领域,产品已部署至全球30多个城市。这种从硬件供应商向智能化生态推动者的转型,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条。
双重上市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认可,更是估值逻辑的重构。在美股市场,禾赛常被归类为汽车供应链企业,估值受整车周期影响;而在港股,市场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机器人+汽车"双轮驱动的科技平台。随着IPO募集资金到位,公司正从"百万级"产能向"千万级"迈进,正向现金流的持续产生,使其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中占据主动权。
当全球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禾赛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在激光雷达这个高门槛赛道,同时具备全球第一市占率、持续盈利能力、百万级量产规模和技术护城河的企业,目前仅有禾赛一家。此次回港上市,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这种稀缺价值的重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