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A股与港股市场表现强劲,引发多家国际知名投行密集发布积极评价。高盛在最新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A股市场呈现的“慢牛”格局较以往更为稳固,流动性与盈利预期共同构成市场上行动力。
该机构分析师团队观察到,尽管当前市场涨势主要由散户资金驱动,但家庭金融资产中仅22%配置于股票类产品,意味着潜在入市资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这种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空间,为市场持续注入增量资金提供了可能。技术面数据显示,约10%的上证综指成分股及8%的深证成指成分股创下52周新高,外资净买入倍数达1.1倍,凸显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持续青睐。
高盛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具备显著投资价值。从AI基础设施提供商到应用层企业,2025年盈利增速预期较前期明显提升。该机构认为,技术普及与国产替代进程将推动云业务收入加速增长,相关板块有望成为市场亮点。
在投资策略方面,高盛建议采取“逢低吸纳”策略,重点布局民营企业龙头、反内卷主题及高股东回报率标的。该机构自2024年10月起将中国股票整体评级上调至“超配”,并在11月重申这一判断,预计A股与H股未来12个月潜在回报率可达20%左右。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已升至三年最高水平。在近期交流中,超过九成投资者明确表示将增加中国资产配置比例,这在2021年以来尚属首次。该机构指出,无论是指数型投资还是主题性机会,投资者兴趣均维持在高位。
汇丰私人银行首席投资官匡正从政策层面分析称,在持续的政策支持下,A股市场具备积极发展条件。他特别看好具备高质量成长特征的板块,认为这些领域将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持续受益。
国际资本的流向变化亦值得关注。数据显示,A股市场连续成为全球净买入规模最大的市场,外资流入态势显著。花旗银行在3月调整全球资产配置时,将中国股票评级上调至“增持”,同时下调美国股票评级至“中性”,这一调整反映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果的认可。
回顾年内机构观点演变,高盛在2月就曾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将从基本面和流动性两个维度支撑H股表现,同时认为A股存在补涨空间。随着时间推移,多家机构的研究结论逐渐形成共振,共同指向中国资产配置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