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刚过,国内机票市场便迎来一轮价格跳水。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9月国内多条热门航线机票价格跌至全年低谷,部分航线甚至出现“白菜价”机票。以上海飞武汉航线为例,9月中旬某航空公司推出1.5折特价票,含税价仅340元,与同期高铁二等座票价相当。北京至太原航线同样出现2.4折优惠,国航航班最低票价310元起售。
国际航线方面,成都至曼谷航线出现20元超低价机票。某航空公司官网显示,9月下旬从成都天府机场飞往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的航班,不含税价格低至20元。尽管需额外支付税费,但整体价格仍远低于平时水平。有长沙市民表示,原本计划国庆后出行,发现9月下旬机票价格大幅下降后,立即调整行程提前出发,称“全家出行能省下不少费用”。
面对超低价机票,消费者普遍疑惑航空公司是否在“赔本赚吆喝”。业内人士指出,机票定价遵循复杂的市场化机制,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收益最大化。价格歧视理论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通过设置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等多级舱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根据出行时间差异,提前预订的“早鸟票”与临近起飞的“最后一分钟票”价格相差数倍,这种策略有效挖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航程往返因素也是影响票价的重要原因。航空运输具有双向性,当去程与回程客流量不平衡时,航空公司会通过调整单程票价平衡客流。例如,某些旅游目的地回程客流集中,去程座位可能出现空置,此时航空公司会降低去程票价吸引旅客,确保航班整体客座率。这种“填舱”策略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带动机场消费等非票收入。
航空公司的盈利模式具有周期性特征。旺季时,机票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淡季时,市场需求萎缩,航空公司面临客座率下降的挑战。但维持航线运营需要投入大量沉没成本,包括航线申请、飞机调配等。若因淡季亏损而停飞,旺季恢复运营的成本更高,且可能丢失市场份额。因此,淡季推出超低价机票成为航空公司维持航线运营的常见手段,通过提高客座率覆盖变动成本,避免航班空转带来的损失。
边际成本理论也解释了超低价机票的出现。当航班高价票收入已覆盖基础运营成本后,每多售出一张票几乎都是纯利润。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会释放低价座位吸引价格敏感型旅客。同一航班上,既存在售价数千元的豪华头等舱,也有几十元的特价经济舱,这种分层定价模式充分利用了市场需求弹性的差异,既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又通过低价策略提高飞机利用率。
业内专家表示,超低价机票是航空公司精细化运营的结果。每张机票的定价都经过严格测算,既要考虑市场供需,也要平衡成本与收益。消费者看到的“骨折价”背后,是航空公司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策略实现的收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