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投资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AI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变革成为影响基金业绩的核心因素。尽管传统估值指标仍是选股重要参考,但AI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已促使基金经理调整投资逻辑,动态评估企业未来价值成为新趋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4日,全市场基金业绩前20强中,超九成产品通过重仓AI产业链实现超额收益,其中永赢科技智选以190%的年内收益率领跑,其成功源于对AI算力、大模型等核心环节的超配策略。
传统行业基金的转型印证了这一趋势。长盛城镇化主题基金成立12年来始终聚焦低估值板块,但长期业绩表现平淡。今年该基金将仓位转向AI医疗、智能驾驶等领域后,收益率飙升至85%,跻身全市场前列。这种转变并非个例,东方阿尔法招阳C基金因未布局AI产业,年内亏损达13%,排名垫底,其前十大重仓股中竟无一家AI企业。基金经理的审美变迁直观反映在持仓结构上——从静态估值转向动态成长,从当前利润转向未来变现能力。
头部机构的行为更具标志性意义。富国基金近期连续增持企业级AI平台第四范式,持股比例升至6.37%,尽管该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但其服务银行、医院、港口等500余家大型客户的实力获得认可。这种突破传统框架的投资决策,标志着公募基金对"新物种"的评估标准已发生质变。香港联交所披露的交易数据显示,富国基金在三个交易日里以53.54-56.11港元的价格持续买入,显示其对AI商业化前景的坚定信心。
AI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兑现。晶泰控股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这家3月还亏损15亿元的AI制药企业,因斩获全球最大单笔AI药物发现订单,四个月后即发布扭亏公告。类似剧情也在国际市场上演,甲骨文与OpenAI签订的3000亿美元算力合同,推动其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广发、富国、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均提前布局。华夏基金重仓的Palantir上半年净利润达38.74亿元,同比激增125.64%,为投资者带来翻倍收益。
技术变现带来的估值重构正在发生。创金合信基金隐形重仓的TempusAI和GrAIL,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年内股价均已翻倍,中期业绩减亏幅度超过80%。这种"亏损收窄+股价上涨"的悖论,源于市场对AI技术落地能力的重新定价。基金半年报显示,主流机构对AI应用的配置已从概念投资转向业绩驱动,订单增长速度成为核心考量指标。
专业机构对AI产业链的评估体系正在重构。诺安基金邓心怡指出,通过草根调研和巨头企业反馈,AI应用的需求真实性已得到验证,B端效率工具和C端消费应用的预期差显著。长城基金韩林强调,当前主流AI企业估值尚未泡沫化,算力链业绩潜力持续释放,流动性充裕环境下估值切换可期。大摩基金雷志勇则认为,国内AI应用正从技术突破转向场景落地,在政策、算力、需求的三重驱动下,2026年算力板块估值仍具吸引力。
这场由AI引发的投资革命,正在重塑公募基金的价值评估框架。当商业化订单持续涌入,当技术落地带来真实收入增长,基金经理的决策逻辑已从"看过去"转向"看未来"。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持仓结构上,更深刻影响着整个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正如某大型公募投资总监所言:"在AI时代,企业的当前利润可能只是未来价值的零头,我们需要用动态眼光重新定义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