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长城汽车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利润却未能同步提升。
近期,长城汽车公布了其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23.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微增0.99%。然而,从季度表现来看,长城汽车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到523.16亿元,同比增长7.72%,环比更是大幅增长30.73%,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二季度营收新高。
这一营收增长与公司的汽车销售量密不可分。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售新车56.89万辆,同比增长2.52%。尽管这一增长率看似稳健,但与全年400万辆的销售目标相比,完成率仅为14.22%。这意味着,如果长城想要完成既定的年度销售目标,下半年每月需销售约57万辆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具体品牌表现上,哈弗、WEY、长城皮卡三大品牌保持了增长态势,分别销售32.37万辆、3.45万辆、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24%、73.62%、4.69%。然而,欧拉品牌和坦克品牌却出现了下滑,销量同比分别下降了56.19%和10.67%。
长城汽车整体销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密集的新品投放策略。上半年,公司推出了包括二代哈弗枭龙 MAX、全新高山、坦克 500 Hi4-Z等在内的20余款热点车型,这些车型覆盖了SUV、皮卡、新能源等多个细分市场,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业务已成为长城汽车的重要增长引擎。然而,其增速仍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上半年,公司新能源车型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23.64%,而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期的增长率却高达40.3%。
在海外市场上,长城汽车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半年,公司海外市场累计销售19.77万辆车,其中第二季度出口销量达到10.7万辆,环比增长17.5%。尽管同比仍有1.8%的小幅下滑,但整体表现依然稳健。
尽管营收有所增长,但长城汽车的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1%;扣非净利润更是仅为35.8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6.39%。这反映出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正面临较大压力。
净利润的下滑与销售费用的飙升密不可分。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到50.36亿元,同比大幅攀升63.31%。长城汽车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公司正在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并加大了新车型、新技术的上市宣传及品牌提升力度。其中,广告及媒体服务费的增长尤为显著,从2024年上半年的约13亿元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约20亿元。
研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也成为长城汽车的一大隐忧。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42.39亿元,同比仅微增1.21%。这一投入规模不仅大幅低于比亚迪同期的308.8亿元研发支出,也低于吉利汽车的73.28亿元投入水平。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研发投入的不足可能会对长城汽车长期技术竞争力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长城汽车正积极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并计划在下半年重点推广全新坦克500等高端车型,以进一步提升单车价值和毛利率水平。同时,公司还将持续深化新能源战略,加大插电混动车型的推广力度,并利用“全场景适配”优势拓展家庭用户市场。长城汽车还将加速渠道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直营+经销”模式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并逐步消化销售费用高企带来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公司也将加强布局,提升海外本地化生产和销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