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电力消费数据揭示了经济活力与结构变革的深刻内涵。据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7月份,全国用电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全球单月用电量记录,也成为了观察我国经济动态的新视角。
极端高温天气成为推动7月份用电量激增的关键因素。全国平均气温创下自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导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飙升18%,特别是河南、陕西、山东等六省份,居民用电增幅超过30%。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四次突破先前记录。
在用电结构的变化中,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尤为明显。作为经济活动的“温度计”,用电量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活力的增强。随着政策效应显现和市场需求的回暖,工业用电量稳步回升。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用电增速超越了传统高耗能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1至7月,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微增0.9%,而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6%,高出制造业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长尤为迅猛,达到25.7%,这些行业不仅经济附加值高,更体现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数字经济和服务业的用电增长也颇为亮眼。数据中心、5G基站等基础设施用电量快速增长,暑期服务消费带动服务业用电需求上升,显示我国经济结构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韧性强的方向发展。从用电结构的变化中,可以窥见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图景。
绿色与创新是推动能源消费变革的两大主线。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持续提升,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增量已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同时,绿色低碳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迅速崛起,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用电需求的新增长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增长20.5%,今年1至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增幅超过40%。这些产业不仅促进了用电需求的增长,更推动了能源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
面对用电量攀升带来的挑战,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也在不断升级。作为支撑产业平稳运行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我国已建成全球领先的电力供应系统和可再生能源体系,电网覆盖广泛,输电能力强劲。为了应对用电负荷持续增长和峰谷差扩大的挑战,我国不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并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增强系统调节能力,为新能源消纳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