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近日揭晓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标志着理想连续11个季度实现盈利,更彰显了其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军者的坚韧实力。在纯电与增程式电动车双线并进、产品线迅速扩张的背景下,理想依然保持了稳健的业绩增长态势。
据财报显示,理想汽车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302亿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达到11亿元,经营利润则攀升至8.27亿元,环比激增204.4%,盈利势头强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理想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28亿元,研发费率达到9.3%,在新势力车企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二季度末,理想的现金储备依然超过千亿元,为持续的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理想汽车实现了从功能到体验的全面突破。理想的研发投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针对行业核心痛点进行精准布局。2025年全年,理想的研发预算预计将突破120亿元,其中AI相关投入将超过60亿元。这一投入力度和方向,反映了理想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趋势的深刻洞察:在产品配置趋于同质化、价格战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用户体验和产品差异化上构建竞争优势。
理想汽车预见到辅助驾驶技术将迈入“以AI方式探索新技术范式”的新阶段,并率先推出了全球首个VLA司机大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具备空间理解、思维、记忆、沟通以及行为能力,还能通过强化学习不断进化,根据用户驾驶行为和偏好进行迭代成长。更重要的是,理想宣布今年将VLA司机大模型全面推送至所有AD Max车型,这意味着技术红利将惠及整个用户生态,满足老车主的期待。
为了支持更大的模型上车,理想汽车前瞻性地布局了智驾芯片自研。据报道,理想汽车自研的智驾芯片M100已于今年一季度完成样片回片,预计明年将量产上车。这颗专用芯片能够针对理想的算法进行特定优化处理,提供高性价比和高效率。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的智能座舱也迎来了进化。理想同学智能语音助手将升级为智能体,能够调用摄像头实现自动缴费停车、一句话生成专属应用等功能,全面丰富座舱交互体验。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已成为当前智能化突破的关键领域,理想通过VLA司机大模型和理想同学智能体,展现了AI研发投入的转化成果,凸显了其在智能化赛道的差异化优势。
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理想汽车同样取得了自研突破。理想已经实现了从自研碳化硅电驱、电控、功率芯片到功率模组的全栈自研,并在苏州半导体基地和常州电驱工厂实现量产。以行业首颗六边形元胞结构的碳化硅芯片为例,其导电区域更大、分布更均匀,内阻更低,散热更快,特别适用于高压大电流场景。理想i8的电驱系统便是理想电动化自研实力的集中体现,其电驱效率在CLTC工况下达到93.08%,在所有公开数据的量产车型中排名第一。
理想汽车在超充网络布局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8月底,理想超充站数量已突破3100座,充电桩超过1.7万根,建成了车企自建超充网络中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补能体系。结合自研的800V高压平台,理想i8可实现“10分钟补能500公里”的体验,有效解决了纯电用户的里程焦虑。技术和基建的双重布局,使理想的电动化优势不仅局限于车辆本身,而是延伸到用车全场景,为纯电车型的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想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技术驱动增长路径: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提升自研能力,通过技术突破提升产品体验,进而拉动销量增长,再通过健康的财务状况反哺研发。这种“正循环”模式正是理想与其他仍处于亏损阶段的新势力车企的根本区别。随着行业从“拼量产”进入“拼技术”的新阶段,理想已经在智能化、电动化两大核心赛道上建立了系统化、全栈自研的能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