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郑州,两位年轻女性求职者遭遇了一场职场“陷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姑娘,她们在网上看到一则传媒公司的招聘启事,承诺“无责底薪6000元”,并声称工作轻松。这样的条件对于追求自由与收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于是,她们满怀期待地投递了简历,并顺利通过了面试。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悄然降临。面对厚厚的合同文本,两位姑娘或许是因为兴奋,或许是因为催促,没有仔细研读每一条款。合同中隐藏的高强度工作要求、高额违约金等苛刻条件,就这样被她们忽视。
正式上岗后,她们才发现这份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每天需要长时间直播,与粉丝互动,还要发布一定数量的短视频。更让她们难以接受的是,公司还要求她们与打赏榜上的用户保持线下联系,这种要求显然超出了她们的底线。
仅仅工作了两天零两个小时,两位姑娘便决定离职。然而,当她们向公司提出这一请求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反击”。公司负责人拿出她们亲笔签署的合同,要求她们赔偿违约金,每人6000多元,总计超过1万2千元。
面对如此高昂的赔偿要求,两位姑娘感到手足无措。她们试图与公司协商,但老板态度强硬,坚持按合同办事。无奈之下,她们向媒体求助。记者迅速介入,陪同她们再次来到公司,进行调解。
在记者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两位姑娘每人向公司支付4000元赔偿金,共计8000元,当场结清。同时,双方签订了一份解约协议,确认之前的劳动合同作废,恩怨了结。
这场“职场惊魂”虽然以两位姑娘付出一定代价而告终,但也给广大求职者敲响了警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更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中的每一条款,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事实上,劳动法对于违约金的设定是有严格限制的。对于刚入职几天的员工来说,公司所谓的“投入”是否真的值得如此高昂的赔偿?这显然值得商榷。如果两位姑娘当时选择寻求法律援助或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结果或许会有所不同。
在此,我们也提醒广大求职者,在遭遇类似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及时收集证据,并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只有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合同条款的合法性,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