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秋风的渐起,不少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纷纷吐露心声,表示自己出现了莫名的烦躁、嗜睡以及情绪低落的症状,并戏称自己可能患上了“悲秋综合征”。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中山医院心理康复科的专家裴双义主任给出了专业解读。
裴主任指出,“悲秋综合征”虽非医学上的正式术语,但它确实描绘了秋季时人们常遇到的一种情绪困扰。这种情绪障碍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睡眠障碍以及食欲变化,与抑郁症的某些症状颇为相似。
探究秋季情绪低落的背后原因,裴主任表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这一情绪波动。其中,生物节律的紊乱尤为关键。秋季昼夜长短变化显著,人体的生物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节奏,这一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神经递质,尤其是血清素(5-羟色胺)的分泌。血清素水平的下降往往会使人更易感到焦虑和情绪低落。
秋季特有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不容小觑。学生们迎来新学期,学业和考试压力倍增;职场人士则面临年终考核和职业规划的双重挑战。这些压力与秋季环境的变化相互叠加,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悲秋情绪。
裴主任强调,尽管这种情绪波动是秋季常见的生理现象,但不必因此过分担忧。他建议,在秋冬季节,人们应多参与户外活动,尽量享受自然阳光的沐浴。若天气不佳,可考虑使用人工光源进行光照治疗,以调节情绪。
在生活习惯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每天定时上床和起床,确保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改善情绪状态。
饮食方面,裴主任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鸡蛋、鱼类及新鲜蔬果,同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饮料的摄入,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以及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都是有效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方法。在这个秋季,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