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能源行业中,火电企业正经历着显著的盈利复苏。这一趋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煤炭价格的持续下滑,以及新能源业务的迅速扩张。华能国际作为火电行业的领军者,于7月30日发布了其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透视窗口。
华能国际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0.32亿元,尽管同比下降5.70%,但归母净利润却实现了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煤炭成本的降低和新能源发电业务的增长。自年初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供需矛盾缓解,使得火电企业的燃料成本大幅降低。
具体来看,动力煤Q5500的价格在上半年同比下跌了17.85%,这一趋势在二季度更为明显,均价同比降幅达到18.41%。华能国际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优化了采购策略,有效控制了燃料成本。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累计采购煤炭8713.67万吨,同比下降10.70%,但发电耗用标煤单价却同比下降了9.23%。
这一成本降低直接反映在火电板块的盈利上。上半年,华能国际火电板块税前利润汇总金额为80.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9.06%。同时,A股市场上的多家火电公司也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其中建投能源、京能电力、华银电力和豫能控股等公司的业绩均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除了火电业务的复苏,华能国际的新能源业务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公司新增风电装机量1.9GW,同比增长90%,新增光伏装机量4.3GW,同比增长115%。截至6月末,公司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分别达到了20.04GW和24.05GW,分别同比增长21.31%和59.38%。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新能源业务稳步扩张的同时,火电行业的收入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建立,火电企业的收入体系正由单一电量驱动转向“容量+电量+服务”的三元结构。这一变化意味着煤电将更多地扮演新型电力系统中支撑性电源的角色,其盈利模式也将发生长远变化。
根据相关政策,煤电容量电价将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到2026年,各地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将提升至不低于50%。这将有助于煤电企业更好地回收成本,提高其盈利能力。同时,随着辅助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煤电企业在调峰、调频、备用等市场中也将获得更多的收益。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电力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煤电作为调节电源的角色将更加凸显。同时,随着容量补偿和辅助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煤电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这将为火电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