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Z世代群体消费能力的显著增强,“谷子经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消费市场的一股新势力。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揭示,中国“谷子经济”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将达到1689亿元,与2023年相比,实现了40.63%的显著增长,且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谷子”,这一源自二次元文化的词汇,是英文“goods”的音译,特指基于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等IP(知识产权)衍生出的各类周边商品,如徽章、卡片、挂件、手办、立牌等。这些小巧精致的商品,不仅承载着粉丝对喜爱角色的热爱,更成为了Z世代表达个性、寻找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
随着“谷子经济”的持续升温,以及年中LABUBU等热门IP的火爆,市场敏锐地捕捉到Z世代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趋势。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布局“谷子经济”,商场内谷子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店铺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更以文化赋能经济,让二次元文化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在“谷子经济”的背后,IP价值成为了商品的核心竞争力。相较于高昂的制造成本,IP的文化附加值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的丰富IP资源,为“谷子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其中,日本凭借成熟的动漫产业布局和早期的出海策略,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国产IP则显得相对稀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并非没有具有影响力的IP。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今年暑假,《罗小黑战记2》的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再次证明了优质IP的市场潜力。观众们在观影后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购买的罗小黑周边商品,从毛绒公仔包到手机壳、盲盒、冰箱贴、Q版手办等,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优质的IP不仅能够成为连接粉丝情感的桥梁,更能够拓展商业链条,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因此,有关政策应给予国产IP更多的支持和引导,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措施,鼓励IP创意研发,打破行业壁垒。同时,文化产业基金等扶持政策的实施,也将有助于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产IP。
然而,在“谷子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谷子”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一些不法厂商在没有获得IP授权的情况下擅自生产相关商品,导致市场上盗版“谷子”泛滥。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正版IP的创作者和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反盗版工作刻不容缓。除了消费者的自觉抵制外,有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携手维护一个公平、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谷子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繁荣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