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各大城市相继揭晓了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全国GDP排名前30的城市总产出达到了28.61万亿元人民币,占据了上半年全国GDP总量(66.05万亿元)的近43.3%,无疑是驱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在这份30强城市的半年报中,哪些城市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作为全国GDP第16位的城市,郑州的表现又如何呢?让我们一同探寻。
在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5.3%的背景下,30强城市中有17座城市的表现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城市包括烟台(6.4%)、徐州(6.2%)、唐山(6.1%)、合肥(6%)、温州(6%)、大连(6%)、成都(5.8%)、南通(5.8%)、福州(5.8%)、泉州(5.8%)、常州(5.8%)、苏州(5.7%)、北京(5.5%)、杭州(5.5%)、武汉(5.5%)、西安(5.5%)和济南(5.4%)。
其中,烟台以6.4%的同比增速位居榜首,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烟台自2023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已连续两年半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强劲表现,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半年,烟台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增长了13.4%,位居山东省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增速的城市中,北京、苏州、成都、杭州和武汉等经济体量较大的城市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去年这些城市的GDP总量均在2万亿元以上。这些城市能够在大体量基础上实现高增速,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强力驱动。例如,北京的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6.8%和9.9%,而武汉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则增长了15.7%。
对此,专家指出,新质生产力正逐步取代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成为城市经济的新核心,标志着中国经济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发展阶段。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竞争力,也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提供了中国方案。
南京、天津、青岛和无锡等4座城市的GDP同比增速与全国持平,而佛山、广州和东莞则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比增速均低于5%。
尽管今年上半年30强城市的榜单总体保持稳定,但17至30名的城市排名变化较为明显。南通表现最为抢眼,从去年的第23位跃升至第18位。南通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的强劲拉动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相比之下,福州和唐山则分别下降了2位。尽管唐山上半年的GDP实际增速并不弱,达到了6.1%,位居30强城市第三,但其排名仍有所下滑。专家指出,产业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地区分布来看,上半年GDP30强城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22席,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4席和3席,东北地区仅有1席。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上榜城市多为省会城市,且多为“强省会”。这些城市通过集中资源,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但也面临着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
作为全国第16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郑州在2024年全年及今年上半年均保持了稳定的排名。然而,郑州在中部地区的竞争依然激烈。尽管上半年郑州以微弱优势超过了长沙,重回中部第二,但很快又被长沙反超。福州、济南和南通等城市也对郑州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郑州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仍不乏亮点。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专家指出,近年来郑州引进了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产业转移等积极因素,城市发展后劲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