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计划分阶段出售其在中国香港的23个自有铺位,首批挂牌的8个铺位总估值约12亿港元。这一消息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毕竟,麦当劳一直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著称,尤其是在房地产领域的布局,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调整背后的深意。
麦当劳的商业模式,早已超越了传统快餐行业的范畴。从1937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帕萨迪纳开设的小热狗摊起步,到雷·克罗克将麦当劳品牌发扬光大,再到CFO索恩伯恩提出的“房东战略”,麦当劳一步步成长为一家“披着汉堡外衣”的地产公司。其轻资产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让加盟商承担门店的装修、运营和风险,而麦当劳则通过收取品牌授权费和租金,坐享其成。
在香港地区,麦当劳几十年来坚持重资产打法,自己买铺、自己经营,靠租金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如今却选择出手卖楼,这一举动引人遐想。麦当劳并未打算离场,而是计划将铺子卖出后,自己当起租客,门店照常开张,租金如常缴纳。这一“退一步”的策略,实则让麦当劳得以轻装上阵,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进行套现扩张。
麦当劳的这一战略调整,并非个例。同为快餐巨头的肯德基,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根据百胜餐饮集团的财报,KFC通过“坐收租金”,实现了稳定的高毛利收入。在全球近3.2万家门店中,99%为加盟店,KFC无需深度参与实际经营,就能稳定收取授权费、租金和分成。这种轻资产收益模式,让KFC在抗周期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
在中国,家居卖场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也玩起了租赁这一套。从2024年财报来看,两家企业的“收租”能力都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红星美凯龙营收中,自营及租赁业务收入占比达到68.5%;居然之家租赁及加盟管理业务贡献了近60亿元,占比超过46%。这些家居卖场通过出租核心卖场,让商户承担经营压力,自己则专注于运营体系和空间价值的管理,实现了稳健的现金流。
租赁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还能避开库存压力、价格战和消费波动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家居这样一个复购周期长、非高频消费的行业中,平台如果亲自下场做零售,成本与风险并不低。相反,选择将核心卖场出租,通过商户来承担经营压力,不失为一种更稳健的路径。当然,这种模式也对平台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提升招商能力、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
麦当劳此次出售香港铺位的举动,无疑是在调整其资产结构,进一步向轻资产模式转型。这一战略调整背后,透露出麦当劳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对。在消费趋于理性、行业进入慢周期的当下,麦当劳的选择无疑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放弃重资产的束缚,却不放弃稳定的现金流和市场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