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业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一拖多”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中,哪些能吸引内部资金的重仓。答案并非简单,但高弹性产品往往脱颖而出,成为公募内部资金的宠儿。
随着股市情绪的不断升温,公募内部资金也开始积极自持基金。在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产品中,业绩的强弱差异往往与内部资金的“重仓”选择紧密相关。被内部资金重仓持有的产品,其业绩表现往往更为出色。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与不同产品间的风格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机构在选择基金时,更加重视产品的进攻性风格,这一趋势从多只基金因采取保守策略而遭遇清盘的现象中也可窥见一斑。
为何自家人持基的产品业绩更佳?以北方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消费行业基金为例,其中一只基金的持有人中包括了基金经理本人、基金高管以及基金公司自有资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这些内部人员合计持有份额高达1200多万份,份额占比超过5%。相比之下,另一只消费行业基金则鲜有内部资金的身影。这种持有份额的显著差异,也直接体现在了两只基金的业绩上。截至8月初,被自家人“照顾”的产品年内收益率达到了44%,而另一只则仅为12%左右。
类似的情形在华南地区也有发生。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产品中,其中一只年内收益率超过50%,且基金管理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额占比超过六成。而另一只缺乏内部资金重仓的产品,其年内收益率则不足25%。这种内部资金重仓与基金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在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中均有所体现。
那么,为何基金经理和基金高管的自持行为会对同一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形成较大的业绩影响呢?记者注意到,这与基金内部自持产品的策略选择有关。近年来,公募对市场的策略明显偏向进攻,基金经理与基金高管在自持时更加倾向于具有业绩进攻性的产品。这些被内部资金持有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特征,甚至在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产品中,也呈现出风险高低的差异。
以某基金经理管理的两只消费基金为例,被内部资金持有的基金产品,在基金合同上允许将不高于50%的仓位投入港股市场,因此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特征。而另一只未被内部资金持有的消费行业基金,则全部股票仓位均覆盖A股,风险相对较低。这种策略上的差异,也直接体现在了两只基金的业绩上。
随着科技创新和权益市场的向好,机构资金在选择基金时更加注重进攻性而非保守。过去一年中,多次出现基金产品因降低股票仓位、回归保守策略后资金规模大幅度流出、最终清盘的现象。相反,一些原先预计将面临清盘风险的低风险产品,在增加股票仓位后却迎来了生存奇迹。
公募内部资金选基青睐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趋势,也反映了市场的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新的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已成为国策。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创新药等科技创新板块的大幅上涨,形成了较强的赚钱效应。大量的居民储蓄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出口,这推动了市场重心的进一步上扬,也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公募基金行业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市场趋势。一些基金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策略,增加股票仓位,以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这种策略调整不仅避免了产品的清盘风险,还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涌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备受青睐,但投资者仍需保持理性。在选择基金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避免盲目跟风。
总的来说,公募基金行业中内部资金重仓高弹性产品的现象,是市场趋势和机构投资者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一趋势也将持续演变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