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这家在A股市场声名显赫的锂电巨头,同时也是全球手机电池行业的领头羊,正积极拓展其资本版图,目标直指港股市场。近日,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通过发行H股在主板挂牌,此次上市由高盛与中信里昂共同担任保荐人。
根据公司披露的招股书,欣旺达在2024年实现了全年营收560.21亿元,同比增长17.05%;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4.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43%。尤为公司的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已逼近三成,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欣旺达在手机电池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市占率第一,其行业影响力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地位相提并论。而今,欣旺达正加速构建消费电池业务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动力电池和储能业务已跻身全球前十。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场景的涌现,为消费电子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机遇。例如,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和功能多样化趋势,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愈发迫切;服务机器人对长续航和安全管理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在超充和混动技术上的突破,都为具备技术储备的电池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欣旺达,这家深耕锂电池领域近三十年的企业,正以“消费电池稳固基本盘+新能源打造增长极”的双轮驱动战略,向资本市场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蓝图。
在消费电子领域,欣旺达的龙头地位坚如磐石。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其全球手机电池市占率高达34.3%,连续五年蝉联榜首;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电池市占率也达到了21.6%,位列全球第二。这些细分产品为消费类电池业务贡献了304.05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52%,占总营收的54.3%,为新能源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现金流基础。
欣旺达之所以能够巩固其市场地位,离不开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随着AI手机、AIPC等智能终端的爆发,更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成为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民生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AI手机出货规模将达到4.2亿部,AIPC渗透率将攀升至40%,这将为消费电池带来结构性增长机会。同时,硅碳负极材料已成为众多手机厂商的首选,打开了电池容量的新天花板。
欣旺达的全球化产能网络也为其抵御区域市场波动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越南基地的投运,欣旺达在东南亚的本地化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41.8%。印度、泰国等基地的产能释放,正助力其深入苹果、飞利浦等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链。
新能源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是欣旺达此次港股上市的核心亮点,也是其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支撑。2024年,动力电池与储能业务合计贡献了170.2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速超过45%,占总营收的比例由2023年的24.9%提升至30.4%。其中,动力电池业务贡献了151.38亿元的营收,占全部业务营收的27%,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欣旺达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成功切入豪华车型供应链,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核心供应商。目前,欣旺达已为理想汽车旗下的L7 Max与L8 Pro两款高端增程式车型提供了动力电池,其性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欣旺达还覆盖了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中的八家,动力电池出货量在2024年激增116.9%至25.29GWh,全球排名跃升至第十位,且增速为前十厂商中最快。
在储能领域,欣旺达也踩中了全球能源转型的风口。随着全球储能装机增势的稳定和海外需求的多点支撑,欣旺达的储能系统已实现了全球化布局,产品覆盖全场景,客户涵盖全球前五的交流侧储能供应商。2024年,欣旺达储能系统装机量翻倍至8.88GWh,同比激增107%。
然而,欣旺达的双轮驱动战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智能终端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边界日益模糊,这对电池企业提出了新的竞争要求。欣旺达在消费电池领域积累的定制化生产经验与新能源业务的全球化产能网络虽然理论上可以形成协同,但这种协同效应的释放仍需时间验证。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成本与工艺上的挑战。
在动力电池领域,虽然低价策略帮助欣旺达成功切入小米等供应链,但2024年8.8%的毛利率仍低于消费电池,且同比还下降了2.42%。如何在规模扩张中提升盈利能力,成为欣旺达新能源业务的核心考验。同时,储能市场虽然需求旺盛,但海外项目的本地化服务能力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应对也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