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硬件探索者出门问问:以深厚积累应对市场挑战

   时间:2025-07-30 11:11:51 来源:时代周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各类创新技术如八仙过海般竞相亮相,其中,港交所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的展区尤为引人注目。众多参观者被一款名为TicNote的新硬件产品所吸引,这款厚度仅为3毫米的录音卡片设备,凭借其搭载的AI智能体,在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在国内部分区域出现了断货现象。

出门问问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软硬件并重的理念。公司创始人兼CEO李志飞,曾是谷歌的科学家,他于2012年回国创业,推出了多款AI智能硬件产品,包括TicWatch智能手表、TicNote智能耳机以及TicMirror智能车载后视镜等。其中,TicWatch作为中国首款智能语音交互手表,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巅峰时期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然而,随着华为、苹果等智能手表产品的加入,TicWatch的市场份额逐渐受到冲击。

尽管面临挑战,出门问问并未止步。2024年,公司成功上市,尽管财报显示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减少了23.02%,达到3.90亿元,但AIGC业务却成为了一大亮点。该业务注册用户数量超过1000万,付费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全年营收高达2.22亿元,同比大涨88.50%,占总收入比重为56.80%。海外业务收入也达到了1.63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1.80%,智能硬件产品95%以上面向海外市场销售。这些数据表明,出门问问在海外市场的潜力正逐步释放,AIGC业务的商业模式也日益成熟。

今年4月,TicNote海外版发布,迅速积累了一批核心用户。国内版于6月25日发布,搭载了升级版智能体Shadow AI。截至7月15日,全球销量已破万,在国内京东、天猫等相关品类排名中位居第二。然而,TicNote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其产品形态设计与深圳一家初创公司推出的AI智能录音设备Plaud颇为相似。不过,与以往类似争议不同的是,Plaud目前并未在国内销售,因此两款产品尚未在国内市场正面交锋。

面对争议,李志飞坦诚表示,出门问问原本希望在大模型的研发上有所突破,但最终发现这一领域并非他们能够轻松涉足。未来,公司将专注于AI软件的开发,通过更多搭载Shadow AI的产品和硬件形态来验证市场,进一步拓展在硬件市场的布局。从智能手表到录音卡片,出门问问的硬件路径持续调整,历经沉浮,为AI公司在探索“AI智能体+硬件”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在WAIC现场,出门问问AI硬件副总裁曾森接受了专访,回应了相关争议,并就技术、产品与战略展开了深入对话。他表示,智能体落地硬件的关键在于“场景适配”,而非简单地将大模型植入设备中。目前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技术上的“端云协同”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上。他进一步指出,智能体未来可能率先在专业场景中跑通,如职场中的全流程会议管理、教育领域的跨语言课程记录以及医疗场景的病例初步整理等。

曾森还透露,出门问问将优先深耕“知识型工作场景”,即会议、采访、课程、分析师调研等需要记录并提炼信息的场景。基于市场需求的观察,公司推出了TicNote。未来,产品的功能可能会拓展到生活场景,但前提是先将专业场景的体验做扎实。他强调,TicNote与同类产品的核心差异在于其基于“理解深度”提供的主动服务,而非机械工作。

在谈及TicNote在出门问问AI生态中的位置时,曾森表示,它是生态的“场景入口”,能够收集会议、采访等场景的数据,反哺大模型迭代,在细分职业场景发挥价值。同时,他还提到了出门问问在AI硬件上的未来规划,短期内将聚焦TicNote的迭代和市场渗透,优化产品功能,深化生态协同。长期则会探索新的硬件形态,但一定是基于智能体的需求来确定载体。

曾森还回顾了出门问问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公司早年曾尝试过多款AI硬件产品,但经过试错后发现,与消费电子厂商正面竞争并非明智之举。转向细分赛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这个赛道市场规模虽不大,但足以让出门问问立足;用户痛点明确,AI的价值能直接体现;更重要的是,出门问问拥有11年AI与硬件结合的经验,知道如何平衡AI功能的落地。

对于外界关于TicNote与PlaudNote形态相似的质疑,曾森表示,硬件形态的相似是因为用户对“便携”的需求有共识,但核心差异在于“里子”。TicNote的AI能力、声学设计和算法、续航优化以及搭载的智能体都是自主研发的。他强调,长期的服务能力才是关键。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