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系列关于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揭示了部分企业为争夺短期市场份额和利润,采取的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这些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转而通过降低成本、推出低质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这些“内卷式”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企业间为了争夺价格优势,不断压缩成本,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滑;一些企业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有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挑战市场底线。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对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分析指出,当前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展开激烈竞争;二是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创新意识,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习惯于通过价格战等手段来抢占市场;三是部分领域的监管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给一些企业提供了违法违规的空间。
为了有效遏制质量领域的“内卷式”竞争,市场监管总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方面,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化解供需矛盾。通过严格重点工业产品的生产许可准入管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减少过度进入和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加大网售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力度、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标识核验试点等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守好质量安全底线。
市场监管总局还积极助企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活动,对电线电缆、钢筋、摩托车等重点产业实施精准帮扶;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分级试点工作,构建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优质优价。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旨在推动市场公平竞争,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发挥职能优势,深入推进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整治工作,为构建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