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个旨在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宣告成立。该中心由上海电力大学、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低碳用能与智能电力专业委员会,以及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携手打造,并于7月26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这一新型储能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将汇聚一堂,为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心将致力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建议,以期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中国华能能源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6.1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59.2%,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火电。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如何解决绿电供应的不稳定性问题,成为电力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储能技术,因此成为未来电力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海辰储能董事、副总裁庞文杰在揭牌仪式上介绍称,储能技术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充电宝”,能够在电力富余时储存电能,在需求高峰时释放电能,从而实现电网的实时平衡。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需求增加、电网调压调频需求提升以及微电网发展,储能将在未来电力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我国当前大规模建设的2小时储能系统不同,长时储能技术正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长时储能是指持续放电时间不低于4小时的储能技术,它对于提升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增强电网灵活度以及满足数据中心等用电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海辰储能解决方案总监罗广生表示,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弃风、弃光现象日益增多,需要更长时的储能技术来提升新能源电力的利用效率。同时,高比例新能源利用下,极端天气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也日益凸显,长时储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电网的应对能力。随着全球数据中心建设密度的加大,用电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储能技术的长时化趋势已不可避免。
自成立以来,海辰储能一直致力于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开发了多种专业化的储能电池产品,其中包括专为4-8小时长时储能市场打造的千安时级超大容量电池。这款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了15%,能够帮助直流侧储能系统降低成本25%。
截至2024年底,海辰储能的累计电池出货量已超过60GWh。公司在国内已布局厦门、重庆、深圳、山东四大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项目建设完成后,年产能将超过135GWh。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的最新排名,海辰储能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列第三。
在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中,海辰储能作为核心供应商,为项目提供了自主研发的高安全、长寿命、高能效的储能电池产品。这些产品能够在-30℃~60℃的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确保全天候护航清洁电能的稳定输送,为绿电的平稳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