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工业品的普及速度令人咋舌,即便是遥远的非洲大陆,居民们也早已用上了传音手机和比亚迪汽车。然而,当人们的目光转向更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时,却发现其进步步伐似乎远不及工业。据统计,全球仍有7亿人口饱受饥饿之苦。
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国际粮食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四大国际粮商——美国的ADM、邦吉、嘉吉,以及法国的路易达孚,近百年来几乎垄断了这一市场。他们与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区的农场签订长期合同,却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仅仅通过控制粮食源头,便能轻松获利。
对于四大粮商而言,全球人口增长缓慢,粮食需求增长也随之放缓。若粮食供应增长过快,反而会导致价格下跌,因此他们缺乏提高粮食产量的动力。农业与工业不同,其生产受到土地资源的严格限制。即便增加劳动力,粮食产量也可能无法显著提升。
然而,土地资源真的已经耗尽了吗?以非洲大陆为例,这里地广人稀,拥有广袤的高原,但大片土地或被闲置,或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若四大粮商能在此投入资源,粮食产量无疑将大幅增长。然而,他们并未采取行动。
面对这一现状,中国企业挺身而出。中信集团近日宣布在安哥拉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个10万公顷的大型种植区,主要种植大豆和玉米。这仅仅是第一步,一旦试验成功,该模式将在非洲大陆迅速推广。
中国企业为何选择在非洲种地?这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首先,中国人口众多,尽管主粮自给自足,但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大豆和玉米作为饲料,以保障肉类供应。因此,通过自主开发海外土地,中国能更加稳固地掌握粮食供应。
其次,中国正致力于推动全球化的新阶段。回顾历史,全球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欧洲列强推动的殖民时代(全球化1.0)和美国主导的工业全球化(全球化2.0)。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产业升级,全球化正迈向3.0时代,这将涵盖农业和更多服务业。
在非洲,中国通过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机械和化肥等先进技术,将大幅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这不仅将为全球粮食供应带来巨大增量,还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而对于四大粮商而言,他们躺着赚钱的日子即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