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探索的征途中,人类从未停歇。近期,资本市场因“雅下水电”项目而掀起波澜,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3000亿度,规模超越三峡工程三倍,有望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筑起新的坚固防线。
然而,水电站的建设并非万全之策,地形与气候的限制使得适合建设的水电站地点寥寥无几。与此同时,其他能源渠道也面临种种挑战。在此背景下,可控核聚变——这一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形式,成为了人类能源探索的新希望。而上海,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步伐。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此次交易中,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多家公司共同投资约114.9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交易完成后,中核集团将持有聚变公司50.35%的股权,而中国核电将持有6.65%的股权。
此次聚变公司的成立,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过数月的筹备与发酵后的必然结果。早在今年2月,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便已公告了增资计划,此次只是最终尘埃落定。
核聚变,这一被视为人类能源未来的终极形态,长久以来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般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历经数十年,这一“终极形态”终于迎来了曙光。全球范围内,可控核聚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众多商业化核聚变公司纷纷涌现,吸引了巨额投资。
可控核聚变,作为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方式,被视为“未来终极清洁能源”。其中,氘-氚聚变因其成本低、燃料丰富而被广泛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路线。地球上的海水中蕴含的氘,足够人类使用几百亿年。
然而,实现核聚变并非易事。需要将氘-氚燃料加热到几千万至上亿度的高温,而这样的高温下,任何实体容器都无法容纳这些粒子。因此,如何约束这些粒子成为了关键。目前的主流方法是利用强磁场约束,即托卡马克装置。而高温超导磁体因其能产生更强且稳定的磁场,成为了核聚变装置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上海,高温超导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上海超导等企业在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千米级REBCO超导带材的生产。这些带材是高温超导磁体的关键材料,对于核聚变装置的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超导不仅在产量上不断进阶,更在质量上保持了高一致性,实现了大批量、快速出货。这使得上海超导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众多企业的订单,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超导企业。美国CFS、能量奇点等全球核聚变领域的佼佼者,都选择了上海超导作为关键材料的供应商。
随着高温超导行业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以及价格的下降,高温超导磁体有望成为核聚变装置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海超导等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高温超导产业的发展,更为全球核聚变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核能的开发利用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秦山核电站到上海核工院、中核建股份等龙头企业,再到阿波罗机械、能量奇点等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以及上海交大、中科院应物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支撑,上海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核能产业生态。而此次聚变公司的成立,更是为上海的核能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上海在能源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歇,无论是水电、核电还是可控核聚变,上海都在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相信在未来,上海将继续在能源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