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李开复:零一万物AI Agent引领变革,DeepSeek能力不容小觑

   时间:2025-07-22 21:52:48 来源:砍柴网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李开复博士,零一万物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在一场备受瞩目的活动中,正式揭晓了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万智”的2.0版本,并同步推出了该公司的企业级Agent智能体产品。这一举动标志着李开复在AI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聚焦于打造AI 2.0时代的平台与应用。

据介绍,零一万物的企业级Agent智能体,以“超级员工”为核心理念,集成了深度思考与任务规划的能力。依托安全沙盒与MCP技术,它能够无缝接入手机与Web端,实现与各类企业服务的互联互通。目前,该智能体已在金融、能源、法律、知识产权及智慧园区等多个领域成功落地,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潜力。

李开复透露,零一万物的企业级Agent已迈入L2推理Agent阶段,与OpenAI最新推出的ChatGPT Agent在技术层面并驾齐驱。它不仅具备基于大模型的任务规划能力,还能通过推理机制自主判断任务步骤,调度多种工具完成复杂目标,实现了从“工具流执行者”到“人机共同决策者”的跨越。

在媒体沟通会上,李开复表示,国内拥有众多优秀的开源模型,如Kimi、MiniMax、Qwen等,这些模型为Agent提供了强大的大脑能力。零一万物愿意开放合作,积极采用任何公司的优质开源模型,并已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

针对DeepSeek活跃度下降的话题,李开复强调,不应低估DeepSeek的实力。他指出,一方面,开源路线上的竞争依然激烈,如果其他模型表现出色,零一万物定会采用;另一方面,DeepSeek的新版本虽低调但实力依旧强劲。零一万物明确将重心放在To B市场上,消费级AI应用并非其主要关注点。

零一万物自2023年5月由李开复创立以来,致力于AI 2.0平台与应用的发展。从自研大模型到推出首款开源预训练大模型Yi-34B,再到首款闭源模型Yi-Large的发布,零一万物在技术路线上不断突破。2024年,公司决定放弃原定万亿参数的超大模型训练计划,转而专注于轻量化、商业落地前景广阔的MoE(混合专家)模型Yi-Lightning,并在LMSYS Chatbot Arena上取得了世界第六的佳绩。

在AI应用与商业化方面,零一万物采取了国外C端、国内B端的策略。去年,其海外收入超过1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国内B端收入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公司运营状况良好。自2024年11月起,零一万物加速向应用端转型,与阿里云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聚焦轻量化模型,助力商业落地。同时,与苏州高新区联合成立的产业大模型基地也正式授牌,聚焦制造、金融等领域。

李开复认为,2025年是AI-First应用爆发年,也是大模型商业化的大考年。AI需要市场,市场也需要AI,行业亟需“性能x性价比”的最优解。未来的大模型行业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模型性能的比拼,更关乎从中台到应用的能力,即模型能否快速响应场景需求、基于中台构建行业应用。

在此次活动中,李开复首次线下面对媒体,详细披露了零一万物企业级Agent智能体产品的最新进展。他指出,Agent正在被重新定义,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和误解。他将Agent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L1工作流Agent、L2推理Agent和L3多智能体Multi-Agents。目前,零一万物的Agent正处于L2推理Agent阶段,未来将逐步向Multi-Agents发展。

李开复强调,企业AI数智化转型本质上是CEO一把手驱动的AI战略转型工程,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基于万智2.0平台,零一万物选择以“一把手工程”为核心战略,由李开复牵头打造真正贴合业务需求的大模型To B解决方案。他相信,未来的AI价值将从工具、软件、服务逐步演变为以企业获利为导向的结果,企业将从为“工具”买单转变为为“结果”买单。

在商业模式上,零一万物借鉴了Palantir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行业大模型操作系统”。李开复表示,Palantir的成功证明了深度共创、做产品和平台公司的重要性,这也是零一万物认同的方向。同时,零一万物特别强调“一把手工程”,认为只有CEO才能决定企业的重大投入,并深刻理解企业的KPI和核心业务场景。

随着生成式AI驱动的AI 2.0革命的加速推进,AI Agent的颠覆式创新将重构整个商业世界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未来十年,企业竞争的分水岭将在于是否具备AI 2.0时代的全局思维与落地能力。敢于让AI穿透核心系统、重构价值链条的企业,将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赢得先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