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连续四周上涨,引发了投资者对“慢牛”行情的期待。在此背景下,基金销售市场是否也随之回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上半年基金公司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数据的分析,行业回暖的趋势似乎已初露端倪。然而,不同市场参与者的实际感受却大相径庭。
为了深入了解基金销售市场的真实情况,记者走访了北上广深等地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银行、券商以及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总体来看,尽管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有所增长,但对于“回暖”这一说法,各方的体验却存在较大差异。
据记者多方了解,7月以来,银行渠道的基金销售确实略有回暖,但主要以“固收+”产品为主。多家国有大行目前销售最好的基金产品是纯债基金。多家机构还提到了FOF产品销售的回暖趋势。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FOF销售回暖的原因在于其是实现多资产“固收+”策略的最佳形式。招商银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也助力了不少FOF基金的规模增长。
在主动权益基金销售市场方面,各公司的感受则不尽相同。多数公募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的整体销售回暖并不明显,仅有少数品类在渠道中受到欢迎。同时,还存在不少产品出现“边涨边赎”的现象。华东一家中型公募人士坦言,目前市场情绪虽有所好转,但投资者“回本”心态依然很重,这种“边涨边赎”的情况可能会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而逐渐改善。
“固收+”产品似乎迎来了一个“大年”。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大部分基金公司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记者了解到,7月以来,银行渠道基金销售以“固收+”为主。有股份行内部人士透露,“固收+”产品的销售占比高达50%至70%。华东一家中型公募市场人士也表示,今年是做“固收+”的好年份,近期一些“固收+”产品的规模增长迅速。
不过,在“固收+”产品中,不同公司的表现也存在差异。华南一家中小型公募人士表示,公司旗下高弹性的“固收+”产品可能面临较大的回撤,在渠道中不太受欢迎。反而是低波动的“固收+”产品凭借良好的口碑赢得了不少规模增量。纯债类产品也有较大的市场,国有大行目前销售最好的基金产品均为纯债基金。
从最新的二季报数据来看,上半年多家公募基金的“固收+”产品规模增量超过百亿元。其中,景顺长城基金的“固收+”规模增量大幅领先,达到356.50亿元。中欧、中银、富国、易方达等公司的规模增量也位居前列。财通基金经理匡恒认为,一个好的固收增强产品应该具备可复制、可持续的投资策略,在市场逆风时尽量少回撤,在市场顺风时力争更有锐度。
在短债及持有期中长债市场方面,上半年规模增量最大的公司前五位分别为兴业、汇添富、长城、中欧和永赢,它们的规模增量均在百亿元以上。其中,兴业基金及汇添富的增量规模尤为突出。
主动权益基金销售市场的分化现象明显。华南一位资深公募人士称,目前主动权益基金的零售端分化严重,一些业绩拔尖的热门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规模大幅增长。以永赢基金为例,该公司聚焦新质生产力的智选系列产品契合当下的投资业态,部分产品今年以来净值和规模均大幅增长,导致该公司上半年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大增244.76亿元,断层式领先全市场。
然而,也有公募人士对当前的主动权益基金销售市场持悲观态度。一家华南头部公募人士用“几乎没戏”来形容当前的市场情况。华北一家小型公募人士也直言,不管是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还是ETF销售,对他们这样的小公司来说都很难,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回暖。
不过,也有基金投顾试点机构感受到了不同的市场氛围。据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公司给客户配置组合策略时发现,“含权”的产品较以往都好卖很多。上半年,包括指增产品在内的指数基金销量增长明显,红利、黄金、恒科等板块的主题产品也颇受投资者欢迎。
在FOF产品销售方面,多家机构提到了其回暖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FOF规模达1657.06亿元,较去年底增长了325.56亿元。其中,博时臻选楚汇三个月持有为上半年规模增长最快的FOF基金,产品规模从2.47亿元增至77.41亿元。还有多家公司的FOF产品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华南一家头部公募人士表示,被动产品依然是目前的发行主力。在持营方面,该公司除了重点营销“固收+”产品外,还聚焦了FOF。不过,FOF市场的扩大仍面临产品市场认知度有待大幅提升的现实困境。尽管今年FOF市场有所好转,但仍远远称不上“大年”,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市场认知。
FOF销售的回暖与招商银行推出的TREE长盈计划也有一定关联。该计划以稳健类资产打底,通过多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持有体验。中欧盈选稳健6个月持有作为其首推产品,成为了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长最为明显的FOF产品之一。招行以一己之力让不少FOF产品“起死回生”,今年以来不少规模大幅增长的FOF产品均为该行旗下长盈计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