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黄河三角洲,一阵阵清风掠过连片的猪舍,预示着山东饲料行业的巨头邦基科技即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
今年6月,邦基科技(股票代码:603151.SH)宣布了一项重大计划,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Riverstone Farm Pte.Ltd.旗下的6家农牧公司以及派斯东畜牧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控股权。这一消息在饲料行业掀起了波澜,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在行业低谷期,邦基科技会选择向下游养殖环节拓展?
经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邦基科技的这一跨界之举,实际上蕴含着一种穿越猪周期的行业进化论。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抱团取暖,邦基科技正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生态。
然而,在资本市场,每一笔重大交易都如同一次精准的赌博。据饲料行业同行测算,如果这笔交易成功,“饲料基地+子公司”的模式一旦落地,养殖户每头猪的饲料成本将降低80元。但与此同时,邦基科技此次交易的对价预计将达到6亿元以上,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显而易见的产业链闭环价值,另一端则是隐藏在周期迷雾中的投资风险。邦基科技能否在这场赌博中胜出,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黄河三角洲的夏日,骄阳似火,芦苇荡随风翻涌,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然而,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盐渍化土壤对粮食种植构成了严峻挑战,却意外地成为了生猪养殖的沃土。
早在2013年,美国饲料巨头嘉吉旗下的黑河资产管理与美国派斯通就在山东合资成立了瑞东农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外资背景的瑞东农牧已经在黄河三角洲的沾化、无棣、利津三县区建立了10多个现代化猪场,从母猪繁育到商品猪育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就在瑞东农牧的蓝图尚未实现之际,“卖身”的消息已经顺着黄河的风传遍了各个猪场。今年6月17日,邦基科技宣布了收购瑞东农牧等7家公司的计划,这一消息再次震惊了整个行业。
早在2017年8月,A股上市公司得利斯就曾计划收购Riverstone在山东的生猪养殖业务及资产,但由于双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而终止。如今,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逐渐消散,瑞东农牧的估值已经远超当年的预期。
对于卖家出手的原因,记者多次走访瑞东农牧的办公场所和养殖场,但均未得到明确的答复。瑞东农牧的沉默,让这场交易更加扑朔迷离。
与瑞东农牧的沉默不同,邦基科技对于这次收购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邦基科技的工作人员坦言,他们看好瑞东农牧的高水平猪场业务,尤其是母猪养殖方面的优势,且资产干净、负债较少。
多位养殖产业链人士也认为,这次交易将帮助邦基科技打通饲料生产与下游养殖的产业链,形成内部闭环供应链。这将有助于邦基科技从单一的饲料生产加工企业向饲料加工与生猪养殖一体化企业转型,提高产业上下游的协同效应。
然而,近年来饲料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邦基科技的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的1.20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0.50亿元。面对这样的困境,邦基科技不得不寻求变革。
放养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代养模式不同,放养模式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双方根据生产成绩和经济收益来确定经济回报。这种模式下,所有生产要素以结果为导向融入合作生产,实现了深度捆绑。
邦基科技的这次收购,正是为了锁定在放养变革中最需要的苗源。通过控制苗源,邦基科技能够对产业链有更强的掌握能力,同时平滑市场风险。预计收购完成后,邦基科技将掌控近5万头母猪资源,每年可提供约200万~250万头仔猪。
更重要的是,内部养殖产能将成为饲料内部消化的渠道,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散养户退出、大型养殖企业自建饲料厂致外销萎缩的背景下,这为邦基科技的饲料业务提供了确定性需求的“蓄水池”。
然而,变革总是伴随着风险。邦基科技带着饲料行业的“工业基因”闯入养猪赛道,能否适应农业的周期规律,将是一场终极考验。除了邦基科技,海大集团、新希望等企业也在尝试通过掌控“饲料—养殖”产业链的话语权来增强竞争力。
但未来产业链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能否把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变成共赢的生态。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中国养猪业正迎来深水区变革。邦基科技能否抓住机遇,从“饲料供应商”升级为“养殖生态主导者”,将决定其在这场变革中的命运。
同时,邦基科技还需要面对“周期陷阱”的风险。生猪行业有“三年一小周期”的铁律,如果不能快速消化产能,6亿元的并购可能从“增长引擎”变成“业绩包袱”。瑞东农牧的外资管理模式与邦基科技的民营机制也需要磨合,这种细节偏差可能引发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