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在北京盛大启幕。
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是在下午举办的“贸促智库交流活动暨全球供应链报告与指数发布会”。会上,正式揭晓了2025版《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及与之配套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这一系列成果被业界称为“一报告四指数”,旨在全面跟踪和评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态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详细阐述了“一报告四指数”的核心内容。今年的《报告》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分为全球篇、中国篇、产业篇三大板块,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新趋势。
从全球视野来看,供应链的发展正展现出五大新特征: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国际经贸规则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中国家在经贸协定中的参与度显著增强;主要经济体在政策层面纷纷加强供应链韧性建设,以确保关键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全球供应链发展的强大动力;供应链金融的普惠性日益提升,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方面,《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合作,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能,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发布会首次推出了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和韧性指数,与已有的促进指数和连接指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指数矩阵。这一矩阵从发展环境、连接程度、创新水平和韧性四个维度,对全球供应链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公共产品。
四个指数均以2018年为基准年,基准值设为1。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四个指数均有所增长。其中,促进指数增长至2.71,连接指数达到1.56,创新指数攀升至2.16,而韧性指数则增长至1.22。然而,与其他三个指数相比,韧性指数的增长相对滞后,显示出全球供应链在韧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赵萍院长进一步分析指出,从2018年至2024年,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和创新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8.1%、7.7%和13.7%,而韧性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4%。尽管韧性指数在2024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的历史高位。她强调,当其他三个指数中的任何一个出现下降时,韧性指数也会随之下降,这表明全球供应链的内在质量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尽管全球供应链面临诸多挑战,但赵萍院长也指出,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只有当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的各个方面共同发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连接程度和创新能力时,才能真正提升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水平。这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