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热浪侵袭,特别是河南与陕西等地,气温飙升突破40℃大关,宛如置身于巨大的蒸笼之中。这场极端天气,却在无意间给河南的一些居民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家中蚊子大量死亡。
据河南省气象台数据显示,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且强度极高。自7月以来,全省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近8天,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新高。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7℃,更有131个县(市、区)气温飙升至40℃以上。如此极端的高温,连平日里无孔不入的蚊子也难以承受。
面对这一景象,部分网友欢呼雀跃,认为这高温天气也并非全无益处,至少能让他们免受蚊子的侵扰,得以享受一个宁静的夜晚。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表示,即便车辆在阳光下暴晒,车内的蚊子依旧存活,室内怎么可能热死那么多蚊子?还有人注意到,今年苍蝇似乎也少了许多,甚至有人担忧,当前热死的是不耐高温的蚊子,未来是否会出现耐高温的蚊子种群,从而引发新的蚊虫灾害。
对此,专家分析指出,蚊子确实会因高温而死亡。当环境温度持续超过35℃时,蚊卵的孵化率会大幅下降;而当温度达到40℃以上时,成蚊的活动力会急剧减弱,最终因脱水而死亡。但关键在于“持续”二字,只有在长时间高温且密闭的环境中,才可能造成蚊子的大量死亡。而那些躲在阴凉处或下水道的蚊子,则能够侥幸逃过一劫。
然而,更令人警惕的是,蚊子并未真正消失。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杜教授强调,高温会使蚊子进入“滞育”状态,它们会寻找地下室、管道井等潮湿阴凉的地方躲藏,将新陈代谢降至最低。一旦气温回落、雨水降临,这些“假死”的蚊子便会重新活跃起来。2003年欧洲热浪后蚊子数量激增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有评论指出,当前热死的蚊子多为较弱个体,而活下来的则可能是抗高温的品种。科研数据也证实了这一担忧,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实验显示,经历高温考验的蚊子后代,其耐热基因表达显著增强。杜教授坦言,极端气候正在加速蚊子的自然选择,未来出现更耐高温、繁殖更快的蚊群,并非危言耸听。
专家提醒,虽然高温导致蚊子大量死亡,但蚊子的适应能力极强。一旦气温下降,尤其是降雨后积水形成,蚊子很可能会迅速繁殖,数量迅速回升。从生态角度看,蚊子的大量减少会对以蚊子为食的生物产生影响,可能引发食物链的连锁反应。蚊子数量的暂时减少虽然降低了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但并未彻底消除这一威胁。
蚊子作为生存大师,已在地球上存活了数亿年,经历了无数严酷的气候变化。当前看似消失的蚊子,或许正在阴暗处蓄势待发,准备卷土重来。因此,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我们仍需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蚊子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