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中式汉堡品牌塔斯汀即将上市的传闻甚嚣尘上。据悉,塔斯汀母公司福州塔斯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近期经历了一系列股权变更和注册资本的大幅增加,这一系列动作被业界普遍视为其正在为上市铺路,且极有可能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点。
具体来看,今年6月上旬,塔斯汀餐饮的注册资本从约103万元激增至1.19亿元,同时新增股东YAHUIHU,企业类型也由原本的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非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几天后,股权变更进一步升级,香港公司Tasting(HK)HoldingsLimited全面接手塔斯汀餐饮的全部股权,原股东悉数退出,企业类型也随之变更为港澳台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据了解,这家香港公司成立于2025年2月22日,由注册在开曼群岛的TASITINGHOLDINGSLIMITED全资持有,其唯一董事为塔斯汀创始人魏友纯。这一系列操作被外界解读为塔斯汀正按照“红筹两步走”的路径,积极搭建境外上市架构。然而,塔斯汀方面对此仅回应称,这些只是“正常的工商变更,旨在支持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
事实上,塔斯汀的上市计划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1年,塔斯汀总经理杨兵就曾公开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争取上市。从时间节点来看,2026年年底之前上市的可能性较大。作为一家创立于2012年的品牌,塔斯汀在创始人魏友纯的带领下,凭借丰富的炸鸡、汉堡餐饮经验,以及独特的定位和策略,实现了快速崛起。
塔斯汀最初以披萨为主打产品,但市场反响平平。2017年,公司开始转向“披萨+汉堡”双品类模式,并在2019年正式确立了“中国汉堡”的定位。凭借手擀现烤堡胚的差异化优势和加盟模式的快速复制能力,塔斯汀的门店数量迅速增加。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塔斯汀在2020年、2021年分别开店306家、447家;2022年更是快速增量,开店2315家;2023年则遍地开花,全年开店3763家。截至目前,塔斯汀全国门店已突破9700家,覆盖29个省份的316个城市,规模甚至超越了麦当劳在华的餐厅数量。
塔斯汀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炸鸡、汉堡等西式快餐的高标准化程度,适合外带和外卖的特点,使其能够抵消部分疫情的影响;更在于其餐品价格亲民,符合当前性价比消费的趋势,因此被外界誉为汉堡界的“蜜雪冰城”。数据显示,肯德基、麦当劳、塔斯汀、华莱士的客单价分别为30.92元、27.69元、18.63元、17.33元。相比之下,塔斯汀的性价比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随着塔斯汀的快速扩张,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社交平台上关于塔斯汀消费者的投诉层出不穷,从“汉堡肉排带血”“鸡米花半生”到“食材发酸发臭”,这些问题多次引发公众热议。例如,去年11月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塔斯汀中国汉堡中吃出生肉。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直冲微博热搜。
不仅如此,塔斯汀还多次遭到相关部门的处罚。2023年4月,塔斯汀重庆市沙坪坝区一门店因使用的煎炸用油不合格被处以1万元的行政处罚;次月,塔斯汀重庆忠县一门店因冷藏柜中存有超过保质期的牛肉风味能量棒被罚款5000元;同年11月,枣阳市塔斯汀汉堡店因消费者在汉堡中吃出透明塑料保鲜膜被罚款2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17元。这些事件暴露出塔斯汀在加盟模式下的品控漏洞,快速拓店导致的管理半径过大成为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点。
尽管如此,塔斯汀的快速崛起仍然获得了资本的青睐。2021年11月,塔斯汀成功获得源码资本与不惑创投1.2亿元的融资,为其进一步扩张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如何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将是塔斯汀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