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动权益类基金重新占据市场焦点,ETF领域的竞争却并未因此减弱,反而愈发激烈。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全市场ETF规模已经攀升至4.38万亿元,而即将于7月17日上市的10只科创债ETF预计将带来近300亿元的新增规模,届时ETF总规模将轻松突破4.4万亿元大关。值得注意的是,仅在今年4月20日ETF规模才刚刚达到4万亿元,短短三个月内便实现了4000亿元的增长。
从市场格局来看,截至6月底,全市场共有12家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合计规模达到3.59万亿元,占据了ETF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强者恒强的局面已然形成,单只规模超千亿的ETF产品更是多达7只。然而,这看似稳固的格局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想要在ETF领域追赶已变得愈发艰难,尽管通过指数增强等方式弯道超车仍有一定空间。但对于头部ETF大厂来说,竞争则更为残酷。某头部ETF大厂坦言,尽管努力半年感觉规模有所增长,但排名却停滞不前。另一头部ETF大厂人士也表示,无论是创新产品的首发还是热门产品的持续运营,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危机感时刻存在。
头部ETF大厂普遍采取了“大而全”的策略,不放过任何一个赛道。从科创债ETF、科创综指ETF等热门产品,到上证180指数优化、上证580指数推出后的相关ETF产品,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布局。同时,更多的头部ETF选择将资源优先向热门板块和重点赛道倾斜,如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和A500ETF等产品的规模竞赛就持续到了最后一个交易日。
市场风格的快速变化和投资者偏好的不断转换也是ETF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今年以来,从AI应用到创新药,再到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和券商等热点频现,基金公司需要紧跟市场趋势,借势持营以扩大规模。随着指数推陈出新节奏的加快,基金公司选择合适的指数进行产品布局也愈发普遍。
今年ETF市场的“卷”态十足。债券ETF成为全市场净流入最多的品种,截至7月,全市场39只债券ETF的规模已达到4278.5亿元的新高。其中,富国政金债券ETF和海富通短融ETF的规模分别位居前列。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新产品也持续吸金。
A500ETF的竞争尤为激烈。上半年,华泰柏瑞A500ETF夺得规模第一,随后更是一系列动作频频,释放出公司必争核心宽基ETF的信号。广发A500ETF和国泰A500ETF也紧随其后,竞争异常胶着。A500指数相关产品的发行已成为整个基金行业的现象级事件,目前全市场已有127只A500主题的基金完成或正在发行。
红利主题ETF同样表现抢眼。随着银行等高股息板块的强势上涨,红利主题ETF的份额与净值双增。截至7月,全市场58只红利ETF的规模已达到1501.48亿元,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华泰柏瑞旗下红利低波ETF和红利ETF排名居前,规模分别超过200亿元和180亿元。
展望未来,创业板综指ETF或将成为新的焦点。深交所及其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公司近日发布了创业板综指编制方案的修订公告,并将于7月25日实施。主要修订包括引入风险警示股票月度剔除机制和ESG负面剔除机制。业内指出,优化后的创业板综指将提升指数的稳定性和投资价值,有望吸引长期配置资金流入。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博时基金等公司已火速上报了相关ETF产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ETF产品的创新和持营将成为基金公司脱颖而出的关键。随着市场风格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偏好的转换,基金公司需要紧跟市场趋势,灵活调整策略,才能在ETF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