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近日就中国稀土出口管控政策进行表决,结果以压倒性多数——523票赞成、75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对中国政策提出质疑的决议。该决议指责中国利用其稀土产业的优势地位,并单方面认定中国的出口管控措施缺乏正当性。部分欧洲议员甚至提出,欧洲应加速弥补在关键领域的短板,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然而,这一决议中的矛盾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欧洲议会质疑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正当管理权;另一方面,却又要求中国扩大稀土出口,以保障欧洲的资源供应。这种自相矛盾的立场,无疑暴露了欧洲在资源安全与战略自主之间的深刻矛盾。
中国对此反应强烈,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表严正声明,强调中国稀土资源的军民两用属性,并指出依法实施出口管控符合国际惯例。中国明确表示,任何损害中国发展权益的企图都不会得逞,稀土问题也不应成为中欧关系中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议会的决议似乎有意忽略了最新的关键贸易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出口正强劲复苏,6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幅达到5.8%,贸易顺差更是突破了1147亿美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稀土出口量也达到了十五年来的峰值,共计7742吨,同比增长高达60%。这些数据无疑是对欧洲议会指控的有力反驳。
在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稀土资源的异常采购现象反映了各国对自由贸易体系稳定性的深度担忧。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纷纷启动战略性储备机制,对稀土等战略资源的恐慌性采购现象尤为突出。这种非理性抢购预计将持续至主要经济体完成基础储备,随后市场将进入新的供需平衡调整期。
回顾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发展历程,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稳定供应者的角色。当前市场的波动,根源在于由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这不仅破坏了国际经贸秩序,还引发了系统性风险。中国多次警告单边主义对全球产业链的危害,并呼吁各国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
在欧洲议会通过决议的同时,全球稀土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显得尤为复杂。各国采购商在上海港争抢稀土集装箱的场景,与欧洲议会的决议形成了鲜明对比。稀土贸易数据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中国稀土出口的波动,实际上是全球贸易失序的晴雨表。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欧洲议会的选择显然未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在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挑战的时刻,各国更应携手合作,共同维护自由贸易规则,而不是将矛头指向遵守规则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