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民币稳定币:如何规范发展以保障金融安全与效率?

   时间:2025-07-09 00:19:23 来源:经济观察报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全球多个经济体着手为稳定币制定法律框架,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结算工具,正引发广泛讨论与关注。特别是在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路径上,业界普遍认为,尽管稳定币在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应用潜力,但其对货币发行、流通及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容忽视,亟需通过法规进行规范与监管。

稳定币,这一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基础上衍生出的与真实资产挂钩的支付手段,与传统加密货币在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前市场上对于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往往与其他加密货币混淆,加之技术特性的过度渲染,导致了对稳定币本质的误解,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美国等地为稳定币立法,并非意味着稳定币的合法化,而是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旨在平衡稳定币带来的经济便利与潜在风险。

在理解稳定币时,需澄清几个关键误区。首先,支付仅是货币流通的一环,货币体系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管理体系的健全,而非单一支付工具的便捷性。稳定币作为支付媒介,其受欢迎的基础在于锚定的法定货币,而非技术本身。其次,法定货币的价值转移才是支付结算的最终目的,稳定币仅作为中介存在,其支付并不等同于结算。将金融科技名词神秘化,忽视金融本质,也是阻碍稳定币正常发展的因素之一。实际上,稳定币、代币等加密货币金融业务,可视为传统金融工具如银行本票、支票等的链上化形态。

稳定币的成功,关键在于满足相关方的多元化需求。支付方期望解决法定货币支付不畅或成本过高的问题;收款方则寻求顺畅的货币兑换与广泛接受性;稳定币发行人追求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提供支付服务、放贷及投资储备货币获取收益;技术提供者与系统运行维护者需确保成本覆盖;兑换机构则利用稳定币与法定货币间的兑换差价盈利。这一系列复杂的需求与商业模式,构成了一个包括非银行机构在内的链上货币流通体系。

稳定币对货币流通与货币政策的影响复杂多面。若稳定币发行人将客户兑换的法定货币全额托管而不挪作他用,则不增加货币投放量;但若用于投资或放贷,则会增加货币流通量,影响市场流动性与利率水平。稳定币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市场动荡,对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提出挑战。

鉴于稳定币的重要性与风险性,中国亟需出台人民币稳定币管理办法。一方面,新型交易场景与跨境支付结算的需求呼唤新型支付工具,人民币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成为潜在选项。另一方面,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境内外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带来的风险,亦是监管的重点。管理办法应强化资本规模、储备资产、业务范围及应用范围等约束,同时建立沙盒机制,探索区块链场景下的应用模式,创新跨境支付结算渠道。

人民币稳定币应与银行账户及数字人民币无缝对接,简化兑换程序,控制成本,形成功能互补,提升跨境支付结算的竞争力。同时,需高度关注美国比特币与稳定币政策的外溢风险,包括比特币作为国家储备资产的不确定性、美元稳定币国际持有人的兑换风险,以及美元稳定币储备货币大量投资美国国债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

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需平衡创新与风险,通过法规引导与监管,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为数字经济与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