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领域迎来了一场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引发的震动。7月3日,特朗普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他计划向多个国家发送通知,对来自70个国家的商品征收20%至30%的高额关税,同时,另有100个国家将面临10%的基础税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与越南刚刚达成的协议中,转口货物的关税竟被上调至40%,这一消息迅速在外贸圈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高关税政策,外贸从业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应该坚守阵地,硬碰硬地应对,还是选择撤退,另寻他路?
支持坚守的一方,如浙江的一位玩具出口商李老板,表示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他指出,美国市场占其年销售额的45%,因此,即便面临关税上涨的压力,也值得一试。李老板算了一笔账,如果给70个国家的客户提价25%,虽然可能会流失30%的订单,但通过投入30万元进行原产地认证,实际税负可以降低到12%。他还透露,目前正在与越南工厂洽谈合作,计划将最后一道组装工序放在越南,以便获取东盟原产地证书。
深圳的一位货代张女士也分享了她的应对策略。她表示,已经帮助30家企业调整了物流方案,从“中国直运”改为“经墨西哥转关”。虽然清关成本增加了5%,但可以节省18%的关税。她认为,美国已经与英国、越南等国签署了协议,说明并非对所有国家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然而,选择撤退的一方则持不同观点。佛山的一位陶瓷外贸经理陈女士直言不讳地说,去年给美国客户的FOB报价是10美元,但加上关税后,客户要求降价到8.5美元,这相当于他们还要倒贴运费。因此,她果断拉黑了美国老客户,转而开拓中东市场。在迪拜展会上,她成功获得了50万美元的订单,虽然单价比美国低10%,但由于没有关税的困扰,利润反而增加了3个百分点。
数据也支持了撤退派的观点。据统计,2024年美国进口额占全球市场的16.5%,而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合计占比达到了32%。一位跨境电商的操盘手分享了他们的实战经验,他们削减了美国站的广告预算60%,转而投向印尼和沙特站点,结果在3个月内,新市场的GMV就超过了美国站22%。
中小企业在面对这一抉择时,面临着诸多挑战。选择合规路径的企业,需要面对原产地认证周期长、政策变动风险大等问题。而选择撤退的企业,则需要在东南亚等市场面对更长的账期,这对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构成了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