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一项航空禁运令,对充电宝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整个行业进入合规性整顿的新阶段。这一变革的导火索,源自行业内多家领军企业,包括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发起的近230万台充电宝全球召回行动。这场原本局限于个人消费电子领域的安全风波,现已波及规模超过126亿元的共享充电宝市场。
在深圳蛇口的核心商业区域,一项实地调查显示,包括街电、小电、怪兽充电在内的多家头部共享充电宝平台,其机柜中的设备约有34%未标注3C认证标识。这一发现揭示了行业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差问题,新旧标准的衔接断层成为了当前行业矛盾的焦点。
据了解,3C认证的强制执行始于2024年8月,这一政策分水岭导致市面上仍流通着大量符合旧标准但未通过3C认证的设备。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在2023年之前,行业普遍遵循GB/T 35590-2017标准,虽然该标准未强制要求3C认证,但其安全指标已涵盖了电芯温度控制、外壳阻燃等关键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电芯检测合格率高达98.6%,这表明现存旧款设备的技术风险相对可控。然而,消费者认知与政策执行之间的错位,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特殊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天然的风险隔离机制。据真锂研究的专项报告显示,共享充电宝企业在选择电芯供应商时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倾向于避免使用高能量密度的产品以降低安全风险。在招商环节中,怪兽充电等品牌还为代理商提供了覆盖1000万元第三方责任险的保险产品,这种风险转移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升品控水平。在供应链层面,头部平台与ATL新能源、欣旺达等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相较于消费电子品牌如罗马仕,其电芯采购的合格率高出1.8个百分点。
随着市场监管的日益强化,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圳市场监管局的公告显示,该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已从2021年的87.3%提升至2023年的96.6%。当前的安全危机加速了行业的马太效应,小电科技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单日设备召回替换速度已达到日均3.2万台。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中关村等高端商圈已开始实施机柜准入制度,要求入驻品牌必须提供完整的3C认证文件。这一来自消费终端的严格要求,迫使代理商在选择品牌时优先考虑合规性更完备的头部企业。
此次安全风波实质上是共享充电宝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在民航局禁令和企业主动召回行动的双重推动下,2025年下半年将成为行业技术合规的关键节点。据行业分析师预测,全面执行新标准将导致运营成本上升12%至15%,但合规化后的市场溢价空间可达20%。对于消费者而言,虽然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使用成本的波动,但从长远来看,这将促使整个行业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