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携手蚂蚁集团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消费者金融健康状况的深度报告。该报告基于一项大规模的在线调查,共收集并分析了20424份有效问卷,旨在通过构建金融健康指数,全面评估中国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的健康状态。
金融健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此次研究从日常管理、财务韧性、投资未来以及掌控力四个维度出发,对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状况进行了细致剖析。结果显示,2024年消费者的平均金融健康指数较2023年有了显著提升,从55.4跃升至59.3。其中,45.6%的消费者处于比较健康或非常健康的状态,尤其在财务韧性、投资未来和掌控力方面,改善尤为明显。然而,保险保障仍被视为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报告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群体在金融健康方面的显著差异。例如,年轻一代(特别是“00后”和“90后”)由于金融素养相对较低、工作稳定性不足等因素,其金融健康状况普遍较弱。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由于收入稳定、金融素养良好,因此拥有更优的金融健康状况。乡村居民在金融知识、金融资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其金融健康的提升空间巨大。固定工作者和退休人员的金融健康状况较好,而雇主则因债务负担较重,金融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改善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状况,报告提出了多方面的策略与实践。在金融教育方面,访问蚂蚁金融教育基地的次数与金融健康状况呈正相关,金融知识得分较高的人群往往拥有更好的金融健康。在行为助推方面,使用线上投资工具、坚持记账以及制定长期财富管理规划等数字金融和财富管理行为与更好的金融健康密切相关。服务创新也是提升金融健康的关键一环。消费者对能够帮助存钱和管理收支的应用需求强烈,如支付宝的“小荷包”功能,通过自动储蓄、共享消费等功能,有效帮助用户实现储蓄目标,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报告还指出,金融健康与消费倾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金融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群往往消费更加自如,生活满意度也更高。基于这一发现,报告建议政策层面应将金融健康纳入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推动普惠保险的发展,并出台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认识到客户金融健康的“多赢”效应,持续度量金融健康水平,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搭建起行为助推和服务创新的机制与技术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本报道尊重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所有内容均基于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并仅用于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如涉及任何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对于报道内容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存在疑问时,请直接联系原撰写发布机构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