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节市场经历了一场从狂热到冷静的转变,这股热潮如今正悄然发生变化。
近期,多场原计划在五月份举办的音乐节纷纷宣布延期或取消,其中包括平潭2025蓝眼泪音乐节、晋中2025艾斯音乐节以及湖州2025莫干山奇幻音乐节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音乐节的延期通知大多未给出具体的后延时间,而是直接进行了退票处理,实质上等同于取消。若档期有所调整,主办方会重新开票售卖。
音乐节,这一曾经的新生代聚集地,近年来迅速崛起。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5000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场次超过540场,累计票房近24亿元,观演人次超过581万。其中,大型音乐节的观众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9岁及以下,特别是00后占比高达41.2%。这些年轻观众大多是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使得音乐节的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
然而,随着音乐节的不断增多,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资深乐迷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吐槽音乐节阵容同质化、氛围商业化,而粉丝群体则更看重与明星的近距离互动,导致跨界元素大量涌入,音乐节逐渐变成了拼盘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主办方在流量与音乐本身之间摇摆不定,扎堆官宣却又临时取消,让乐迷们倍感失望。
音乐节市场的降温趋势已愈发明显。据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举办音乐节活动43个,相比2023年和2024年同期分别减少了4个和1个。由于大型音乐节数量的减少,第一季度全国音乐节观众人数同比下降34%,仅为74万人次。即便是五一假期这样的热门时段,也有北京无限音乐节、常德柳叶湖沙滩音乐节等因故取消。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已有近20场音乐节取消。
音乐节的取消理由大多含糊其辞,官方通告中往往以“因故”或“不可抗力”为由。然而,业内人士透露,大多数音乐节的实际取消原因是票房不佳。音乐节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艺人费用,达到50%-60%,而主要收入则来自票房,占比可达50%-70%。如果门票销售额无法覆盖成本,取消至少能够减免艺人支出部分成本,对主办方来说经济损失更小。
赣州芒禾音乐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音乐节在清明节假期和五月份多次宣布定档又延期,最终全部取消并退票。许多乐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踩坑”经验,表示在官宣取消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音乐节可能取消的消息。一些乐迷甚至因为提前预判而避免了行程变更带来的损失。
音乐节市场的困境根源在于高成本投入与客流量不足的矛盾。自1999年国内首个音乐节举办以来,音乐节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超过20年,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摇滚和民谣为主的小众活动。直到2019年,《乐队的夏天》综艺节目的热播才将音乐节推向了大众视野。然而,这股热潮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节目口碑和流量的下滑,音乐节市场也逐渐回归理性。
新晋乐迷往往只是尝鲜,而资深乐迷则对音乐节同质化和其他乱象颇为不满。许多主办方为了票房考量,选择大众认知度较高的乐队,导致乐队价格水涨船高,推高了举办成本。同时,大量主办方涌入市场加剧了供需不平衡,使得音乐节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寻求流量突破,一些主办方开始尝试跨界合作,邀请网红、明星等参加音乐节。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跨界艺人的票房号召力并未如主办方所愿,反而招致了乐迷的吐槽。同时,跨界艺人的加入也改变了音乐节原有的氛围和玩法,让一些资深乐迷感到不满。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主办方在坚守自己的阵地。例如迷笛音乐节就保持着较好的口碑和独特的摇滚氛围。同时,一些知名厂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当前消费热情不如早年的情况下,观众愈发看重音乐文化、演出阵容的独特性和票价的合理性。音乐节市场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情绪、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以及真正能够维系长久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