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电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海尔、格力始终扮演着市场引领者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更在全球家电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迅速扩张、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三大白电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
从营收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国白电行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去年,美的集团以超过4000亿元的营收高居榜首,同比增长9.47%;海尔智家紧随其后,营收达到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而格力电器则以1900.38亿元的营收位列第三,同比下滑7.31%,成为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
美的集团的营收增长得益于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特别是在To B领域,库卡机器人、楼宇科技、机电产品等业务的强劲表现,为美的提供了坚实的营收支撑。海尔智家则凭借高端品牌卡萨帝的成功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实现了营收的稳步增长,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40%,尤其是在欧美市场,海尔建立了成熟的本土化运营体系。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核心业务——空调内销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以及多元化转型进展缓慢。尽管格力也在积极拓展小家电、光伏、新能源等领域,但尚未形成稳定的新增长点。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多次强调格力将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然而从年报数据来看,格力在多元化布局和新兴业务拓展方面尚未取得显著成效。
在盈利能力方面,美的集团去年净利润为385.37亿元,同比增长14.29%,增速最快,但净利率仅为9.47%;格力电器净利润达到321.85亿元,同比增长10.91%,净利率高达17.11%,远超美的和海尔;海尔智家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12.92%,净利率仅为6.85%,为三家最低。在人员效率上,格力员工人均营收达到263.94万元,显著高于美的的205.57万元和海尔的232.50万元。
美的集团的业务结构相对稳健,智能家居业务占比65.9%,同时新能源及工业技术等新兴业务的高速增长,推动了整体营收和利润的双提升,成功从传统家电制造商转型为“科技+制造”综合型企业。海尔智家传统白电业务占比超70%,但受益于海外市场的强劲表现,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增长,正在从硬件厂商向“场景生态服务商”转变。
格力电器虽然在成本控制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盈利能力依然强劲,但其78%的收入仍依赖空调业务,非家电业务占比仅为9.3%。新业务尚处于培育期,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格力正处于由“空调单一龙头”向多元化企业过渡的关键阶段。
随着消费升级、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白电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巨头之间的较量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性价比比拼,而是进入了规模韧性、技术壁垒和全球化深度的综合实力竞争阶段。美的集团采取To C和To B双线发力的战略,一方面深耕大众市场,巩固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布局高端产品线,满足品质消费需求,并不断加大在新兴领域的投入和布局。
海尔智家的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通过构建“智慧家庭”生态系统,打造从家电到家居、从硬件到软件的全场景服务能力。其推出的“三翼鸟”场景品牌,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也为海尔打开了更高的价值空间。
格力电器则高度依赖空调业务,营销深度绑定董明珠个人IP,导致收入构成和潜在用户群体的单一化。尽管格力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出“技术出海”战略,但新能源等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过,随着渠道改革的深入,格力电器的渠道进一步扁平化,未来盈利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白电三巨头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与价格博弈,升级为综合实力较量。美的以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双轮驱动,构建起稳固的增长基础;海尔凭借高端化场景创新与海外本土化运营,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差异化路径;格力则亟需打破“空调依赖症”,在渠道改革与技术出海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2025年的白电战场上,三巨头正经历着“周期性调整”与“结构性变革”的双重冲击。政策东风、技术革命与全球化重构带来新机遇,而存量博弈、成本压力与战略转型风险,也构成多重挑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将取决于“技术-场景-全球化”的协同效率,如何在存量中挖掘增量,将成为行业变革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