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耐克败北之谜:是品牌信仰的消逝,还是运营战略的失策?

   时间:2025-05-23 09:03:01 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国产运动品牌与耐克、阿迪的拉锯战,历经近二十载,终于迎来了转折点。从2003年失去中国市场冠军宝座,到2022年安踏重登榜首,这一路上,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与两大国际巨头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歇。

回溯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李宁点火瞬间,不仅点燃了全球对中国李宁的关注,更推动了其国内销量超越阿迪达斯,向着超越耐克的目标稳步迈进。当时,李宁提出的“十五年超越耐克”的豪言壮语,似乎触手可及。相比之下,初出茅庐的安踏,在北京奥运会上仅作为背景板出现,直到次年才与中国奥委会签约,获得代表中国的机会。

然而,商业世界的剧本往往充满变数。尽管起初李宁的赢面看似更大,但安踏却凭借灵活的运营策略,逐渐崭露头角。近二十年后,李宁的市场份额依然徘徊在2008年的水平,而安踏却已超越耐克,成为中国第一大运动服饰品牌。

耐克的失势,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耐克为了应对疫情后的市场挑战,选择了密集复刻经典款的策略。从AF、Dunk到AJ,耐克不断推出新配色,试图通过经典款翻新来拉动业绩。这一策略短期内确实奏效,乔丹品牌的销售额大幅增长。然而,随着经典款满大街泛滥,二级市场价格暴跌,耐克的品牌信仰也逐渐被侵蚀。

曾经,耐克凭借品牌力和饥饿营销,让拥有一双限量AJ成为无数人的梦想。然而,在复刻策略下,饥饿营销变成了馊饭,设计和创新部门被裁撤,品牌基石一道道崩裂。耐克试图通过严控经典款产量、增加营销赞助预算来重振品牌,但在碎片化注意力时代,这一策略的效果并不明显。

与此同时,安踏等本土品牌则抓住消费K型分化的机遇,通过线下、短视频、直播间等多渠道运营,上探下挖,卷得飞起。安踏通过收购FILA、始祖鸟等品牌,形成了多品牌矩阵,覆盖了不同消费群体。FILA在顶级商圈开设旗舰店,提升品牌形象;始祖鸟则通过直营和涨价策略,撬动高端市场。

安踏的多品牌DTC(Direct-To-Consumer)策略,使其能够灵活捕捉市场潮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相比之下,耐克虽然也进行了DTC转型,但单品牌策略限制了其灵活性。耐克旗下的ACG专业户外运动线,虽然创意十足,但由于缺乏独立运营和宣传,始终未能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

安踏通过多品牌运营积累的数据,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例如,始祖鸟走红后,安踏迅速推动可隆、迪桑特等品牌围猎性价比消费浪潮中的上岸人。不同品牌之间的数据对比,进一步帮助安踏狙击消费市场的缝隙,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如今,中国运动服饰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直播等新渠道时代,让国产品牌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耐克等国际品牌,也需要向中国学习运营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个变迁的时代里,仍然执着于旧范式的品牌,只会迎来一次次的挫败。是时候翻开新的一页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