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电商巨头京东与外卖龙头美团的股价均出现下滑,而京东外卖在午高峰时段因订单激增导致系统瘫痪,这一连串事件让外界对这两家公司的竞争态势倍加关注。
近期,“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话题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一张刘强东身着京东骑手服装配送外卖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大量讨论。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京东近期一系列市场策略的一部分。
从年初开始,京东就不断推出新的市场策略,包括宣布零售部门加薪20%~35%,试点外卖员社保全覆盖,以及“京东到家”投入10亿补贴抢占即时配送市场等。这些策略显然是对美团的精准打击,直指美团在骑手待遇和平台抽成上的争议。
刘强东本人也多次亲自上阵,通过亲民形象来增强京东的市场影响力。无论是2017年京东物流独立运营时亲自送货,还是2020年探访农户推广京喜平台,再到今年痛批高管内部信,刘强东的每一次亮相都伴随着京东的市场策略调整。
而这次的外卖事件,同样是一出精心策划的营销大戏。京东通过“千亿老板送餐”的符号化传播,直击美团“算法压榨骑手”的舆论痛点,试图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京东更加关心员工、更加亲民的形象。
然而,京东的对手并非等闲之辈。美团市值万亿,占据外卖市场70%的份额,其地位稳固。但美团也并非无懈可击,近年来因“二选一”被罚、佣金过高、骑手待遇等问题频遭诟病。这些问题为京东提供了“搅局”的机会。
京东的战术十分明确,就是专攻美团的“道德短板”。通过提升骑手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手段,来赢得公众和市场的支持。而美团则被迫调整策略,开始逐步推进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并宣布未来三年将向餐饮行业投入1000亿元。
这场商战的本质,其实是京东对增长瓶颈的恐慌。随着拼多多市值超越京东,抖音电商GMV突破3万亿,京东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外卖市场年规模超1.2万亿,且与京东的物流基因高度契合,因此成为京东的必争之地。
然而,京东的“破局”策略也透露出一些无奈。其外卖业务并未选择正面强攻,而是聚焦高端市场,主推30元起送的“品质外卖”。这种差异化策略看似聪明,但在美团日均5000万单的规模效应下,京东目前仅覆盖20个城市,日均单量不足50万,显得底气不足。
尽管如此,竞争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美团被迫调整策略,开始关注骑手的待遇问题,并加大对餐饮行业的投入。而普通用户也在这场混战中享受到了红利,比如外卖价格的下降和更多优惠活动的出现。
京东的入局也给了被美团“冷落”的中小商家新的机会。京东地推团队开始积极邀请这些商家入驻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
随着京东和美团在外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场战役的结果仍然充满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竞争将重塑外卖市场的游戏规则,推动行业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场竞争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和福利。在巨头们刺刀见红的竞争过程中,普通人将有机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和服务。
当然,这场竞争也考验着京东和美团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在保障员工权益和企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这两家公司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