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但这次的主角不是人类选手,而是二十多台人形机器人。这场被誉为世界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比赛,从南海子公园起跑,终点设在通明湖信息城,全程21公里,吸引了21支战队参与。
赛前,这场赛事被寄予厚望,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盛大展示,也是它们走向公众视野的重要一步。然而,随着发令枪响,现实却给这场科技盛宴泼了一盆冷水。许多机器人在起跑阶段就遭遇困境,有的未能顺利启动,直接在起点跌倒;有的则被工程师手提着“脖子”勉强前进。唯一在外形上酷似人类的“幻幻”机器人,在比赛中途更是瘫痪在赛道边,零件散落一地。
比赛过程中,各种意外频发,令人啼笑皆非。有的机器人在跑动中多次卡顿,需要遥控重启;有的则因为设计缺陷,根本无法保持平衡,多次摔倒。其中,一台名为“风力火箭推进版”的机器人,造型奇特,像是一个保温桶绑上了四台大风扇,启动后噼里啪啦乱转,结果却一头撞向了赛道护栏,成为了比赛中的一大“亮点”。
最终,仅有6支队伍成功完成了比赛,其余或因故障中止,或因频繁维修失去了连贯性。这场原本旨在展示人形机器人实力的赛事,最终却变成了一场“机器人社死名场面集锦”,让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比赛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一些机器人企业的态度却颇为微妙。例如,因春晚走红的宇树机器人G1在比赛中表现不佳,多次摔倒且不走直线,网络上因此出现了质疑其“割韭菜”、“骗补贴”的声音。然而,宇树机器人官方却回应称,并未参加此次比赛,是“有其他独立团队购买了宇树的机器人,通过自研算法参赛”。这种“甩锅”行为虽然不被网友买账,但却透露出一种行业现状:许多企业对人形机器人的实际能力并不自信,因此不愿直接参赛暴露短板。
一些参赛机器人的表现也让人啼笑皆非。有的机器人四肢僵硬如课桌腿,一落地就被抬走;有的则像三岁小孩刚学会走路一样摇摇晃晃;还有一台机器人甚至全程倒着走,陪跑员只能跟在后头一脸无奈。这些场景不仅未能展示人形机器人的实力,反而让人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疑问。
尽管这场马拉松比赛未能如人意地展示人形机器人的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在不断进步。短短一年内,从无法持续展览到能够完成21公里的马拉松比赛,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突破。或许,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过高,而这场马拉松正是一个重新审视其现状的契机。有时候,泼一盆冷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能让人们更加冷静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