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贤路上的季节更迭,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无数的变迁,而对于科技领域的探索者来说,这里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这条路上,小度科技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自景鲲时代起,“小度”这个名字便与“硬件载体”紧密相连,尽管他时常强调“小度不是一家硬件公司”,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度在景鲲的领导下,确实完成了以硬件为基础的初步布局,而“智能”的真正实现,则还在路上。
景鲲的继任者李莹,曾是百度集团的首席信息官,她在百度的职业生涯中,“融合”与“升级”始终是她工作的关键词。去年,在百度世界大会的舞台上,李莹以震撼的姿态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这不仅是小度换帅后的首次原创性突破,更是中文大模型在硬件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这款AI眼镜配备了1600万像素的广角摄像头,自研的AI防抖算法,以及长达56小时的待机时间,30分钟即可充满电,宣传亮点十足。李莹曾透露,产品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上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上市的具体时间却逐渐变得模糊。如今,2025年的第一季度已经过去,小度AI眼镜的上市承诺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倒计时阶段。
近年来,AI硬件的概念层出不穷,AI手机、AI PC、AI耳机等纷纷涌现,但AI眼镜这一领域却直到meta与Ray-Ban联手推出的产品销量突破百万,才真正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巧合的是,这款小度AI眼镜的对标产品发布时间,与小度前CEO景鲲的离职时间仅相隔一个月,这无疑给小度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几分悬念。
在李莹的带领下,小度始终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团队在AI语音交互领域深耕多年,但智能音箱等产品却始终难以摆脱低频工具属性的困境,无法真正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如今,在Agent技术浪潮的推动下,AI眼镜被视为首个实体化智能体入口,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小度若继续沿用硬件单品思维,或许将难以突破现有的生态限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李莹团队能否将技术短板转化为高频刚需,将决定小度在AI硬件爆发前夜的位置。作为国内厂商纷纷以千元级产品抢占市场的背景下,小度AI眼镜能否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新宠,还需时间来验证。
李莹的硬件之路,与景鲲时代相比,无疑充满了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位资深的技术专家,她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AI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差异,却让她在硬件领域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艰难。从硬件开发到供应链、渠道、市场和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零开始,行业的整体复杂度远超她的想象。
景鲲时代的小度,凭借首款智能音箱迅速抢占市场,出货量一度飙升,成为业界的佼佼者。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小度的商业化之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李莹的上任,无疑为小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AI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小度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更多应用场景。然而,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脱节,却是李莹团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将复杂的AI技术转化为简单易用的产品,让用户能够真正感受到AI带来的便利,是李莹团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AI眼镜作为小度在AI硬件领域的重要尝试,其市场表现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小度的未来发展。然而,目前的AI眼镜市场尚未涌现出能够引领潮流的爆款产品,用户对于AI眼镜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习惯也还在逐步培养中。如何打造一款既时尚又实用的AI眼镜,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融入日常生活,是李莹团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智能家居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消费者对于智能设备的要求已经远超单一语音交互的功能。他们需要的是跨场景、全时段的智能体验。因此,产品的功能升级与生态整合能力成为了如今智能生态的关键。小度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这一点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小度在智能化生态中的尝试,如闺蜜机等个性化陪伴产品,虽然试图开辟全新的消费场景,但市场反馈却并不如预期。这类产品更多地属于低频消费,购买周期长、使用场景狭窄,且功能上的单一使得用户难以形成持续依赖。因此,小度需要在产品设计和功能定位上做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AI硬件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小度若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做出更多的努力。聚焦于细分场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AI硬件产品,或许是小度在未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策略。同时,小度也需要加强与内容平台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更有趣味性的内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