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在近年来迅速升温,成为了科技界的热门话题。从2022年起,众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相展示自家机器人的舞蹈、书法、端茶等技能,甚至模仿人类表情的能力。然而,就在这一领域看似如火如荼之际,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却公开表示,其机构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言论再度引发了关于人形机器人价值的广泛讨论。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火爆背后,是AI技术从“大脑”向“身体”进化的趋势。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强调AI需要物理存在,因此,科技巨头们开始为AI“塑造身体”。然而,尽管这一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但商业化的问题却一直是业界争议的焦点。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也对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表示怀疑,认为至少需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实际应用。
尽管如此,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并未减退。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人形机器人评为“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在火星地表翻越岩石,特斯拉Optimus用机械臂冲泡咖啡,这些令人惊叹的展示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期待。在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融资事件超过30笔,总额突破40亿元。
这一热潮促使许多新玩家涌入,他们大多不再是纯学术背景,而是拥有市场敏锐度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厂高管。例如,由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领衔的智元机器人,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多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百度、腾讯、阿里以及字节等互联网大厂也开始尝试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探索AI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
在国产人形机器人努力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过程中,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养老护理、车企等领域。例如,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已经中标了包括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内的百余个项目。而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也不容忽视,包括小鹏、小米、比亚迪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公布其研发进展。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高端人形机器人单价普遍在200万至500万元之间,远超消费级市场预期。同时,国产机器人在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在复杂地形奔跑,而国产机器人自主导航成功率仅78%;美国的人形机器人手部灵巧度可握住鸡蛋,国内产品仍难以完成精细操作。因此,尽管车企对人形机器人充满热情,但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狂想曲中,真正的主角是那些在服务器里昼夜运转的算法。当华为的昇腾芯片算力突破300万亿次/秒,当科大讯飞的星火模型学会写诗和辩论时,一个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我们正在创造的是人工智能的“人格”,而非仅仅是机器的“人形”。宇树实验室的“天枢”机器人用3000次跌倒证明,颠覆性创新从不诞生于完美的仿生形态。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资本对于这一领域的追捧也终将散去。在这个舞台上,主角会随时变换,只有那些能够拥有稳定客户、实现量产、真正走进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公司,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