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快手作为已积累庞大用户基础的平台,原本稳步推进其商业化进程,尤其寄厚望于电商业务,视其为互联网平台商业化的巅峰之路。
然而,AI技术的崛起打乱了这一既定步伐。2022年底ChatGPT引发的AI热潮成为第一波冲击,随后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AI,态度各异。今年初,DeepSeek带来第二轮震撼,紧接着阿里、腾讯等巨头明确表态将重注AI领域。
面对这一趋势,快手也将AI推至核心舞台,这既是对未来的布局,也是对现状的应对。
据快手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总收入达354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占比58.3%,直播业务占比27.8%,其他服务占比13.9%。尽管收入有所增长,但用户增长已趋平缓,季度平均日活跃用户4.010亿,同比增长4.8%;平均月活跃用户7.356亿,同比增长5.0%,流量规模似已触顶。
快手的广告业务作为收入支柱,一直受到社区生态和电商表现的影响。尽管四季度线上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3.3%至206亿元,但增速有所放缓,外循环广告缺乏强劲驱动力。然而,得益于对投流效率和全站推广产品的重视,以及游戏、短剧等高活跃内容消费的支撑,整体表现仍在预期之内。
电商业务方面,Q4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加14.1%至49亿元,其中电商GMV同比增长14.4%至4621亿元。然而,电商GMV增速已连续三个季度徘徊在15%左右,且本季度略有下滑。快手电商自2022年后开始泛货架转型,以提高业务上限,但至今仍依赖达人推广和兴趣推荐,内容电商气质浓厚。
在此背景下,快手全面聚焦AI的战略逐渐清晰。一方面,充分发挥AI降本增效的作用,深度嵌入各项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加速催熟可灵AI的变现模型。
CEO程一笑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Q4快手平台上的AIGC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的日均消耗超过3000万元,AI大模型预计可将客户短视频营销素材制作成本降低60%-70%。
可灵AI自去年6月问世以来,从辅助角色逐渐走向前台。经过版本迭代和优化,正式上线独立App和网页端入口,商业化进程加速。截至去年12月,可灵AI拥有超过600万用户,累计生成超6500万个视频和1.75亿张图片,自开始货币化至2025年2月,累计收入超过1亿元。
在视频生成类AI产品中,可灵凭借生成质量、迭代速度和短视频平台优质数据库等优势,抢跑赛道。在第三方评测中,可灵1.5 Pro版本与Google Veo 2位列全球视频大模型评测榜前两名。
可灵的变现模式主要包括C端订阅收费和B端API收费。尽管各家在价格上尚未拉开太大差距,但可灵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实力,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于资本支出投入,管理层表示将在可控前提下加大相关投入,主要围绕可灵展开,确保其训练算力充足、技术先进性和领先地位,配合其商业化变现进度。
尽管面临用户规模逼近上限的挑战,但AI为快手带来了降低创作门槛、助力社区生态繁荣的新可能。短视频经济的爆发始于PGC垄断的打破,AI有望进一步试探专业生产的边界,为社区生态带来新变量。
对于快手做AI的质疑声,回顾其历史沿革,从GIF时代开始便一直致力于革新影像创作、搭建同好者社区。快手一直强调自己的科技定位与技术基因,“老铁”经济与前沿技术并不存在语境隔阂。如今,快手或需重拾“创业心态”,在AI领域再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