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行业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各种“抢”字头的现象层出不穷,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今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称为“136号文”)。这一政策旨在全面推进新能源市场化改革,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36号文”设定了差价结算机制,以今年6月1日为界,之前投产的“老项目”将享受电价补差价政策,而之后的“新项目”则需完全市场化竞价。同时,今年1月17日出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也规定,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在5月1日前可全额上网,之后则只能自发自用或余电上网,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同样如此。这些政策导致下游企业纷纷抢装、抢货、抢项目认定资格、抢上网,从而引发了上游设备需求的激增。
市场主流的TOPCon组件价格自2月19日起开始上涨,一个多月涨幅超过7%,分布式项目的组件价格更是上涨了约10%。同时,上游的电池片、硅片、硅料价格也持续走高。咨询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预测,这种上涨趋势有望维持至四月中下旬。
然而,随着抢装潮的持续,行业内部却出现了不少乱象。一些企业为了高价出货,增产并毁单,甚至打起了存量订单的主意。经销商们纷纷抱怨组件厂频繁违约,交付周期被拖延,原本签订的价格也被迫上涨。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赚取快钱,不惜以非正规渠道销售疑似品牌组件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3月20日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北京峰会上,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阳光电源的高管们对今年全年尤其是下半年的装机需求和产业链价格表示了不乐观。分析师们预测,组件价格在年中抢装结束后可能会迎来更大跌幅。这种看衰后续走势的情绪也让一些厂商开始想尽办法,在这波涨价潮中尽可能多地赚取利润。
光伏行业的这种乱象不仅限于企业之间,地方政策端也出现了争分夺秒、忙中出岔的情况。湖北省出台的一份《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全省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自5月1日并网投产起第一个自然年的上网电量不得超过发电量50%,超出部分电网公司可暂不予结算。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质疑和争议,被认为是“政策加码”。
行业人士指出,尽管这些乱象多属个例,但在光伏行业体量暴涨的近五年来,每个环节都挤入了太多的玩家和利益。社交平台不断爆出的消息显示,甚至出现了玩失踪下线、催发货被砍的极端案例。一些从业者担心,这种混乱局面会进一步加剧行业的无序竞争和内卷。
自2023年产业链价格持续走低以来,行业就在讨论“大洗牌”。到了2024年,大厂开始亏损,关于出清的讨论也愈发频繁。然而,尽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各大龙头都在强调出清的重要性,但市场上新一代N型产品攻势猛烈,旧产能退出速度却并不匹配。收并购进度缓慢,出清通道不通畅,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光伏行业来说,“抢装潮”和“涨价潮”或许能让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得到一些修复,但这只是一剂猛药,药效不过两三个月。没有真正的解毒剂,行业还会旧疾复发。专家们表示,“136号文”是新能源全面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政策,改革会有阵痛,但改变是必须的。面对变局,应该相信行业、相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