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征途中历经十余载风雨,小鹏汽车近日宣布了一项重要变更——公司名称由“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升级为“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变动虽小,却透露出小鹏在飞行汽车及智能驾驶领域持续深耕的雄心壮志。
就在名称变更前夕,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豪言壮语,宣称将在明年实现飞行汽车的量产。这一颇具科技感的未来蓝图,似乎为小鹏汽车在资本市场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3月24日,其股价上涨3.29%,报收于86.25港元/股。
回望过去两年,小鹏汽车曾一度陷入困境。G9车型因SKU策略失误而陷入僵局,加之特斯拉降价及国内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势,小鹏汽车几乎成为了新势力中最不被看好的一员。然而,随着去年下半年MONA M03车型的推出,小鹏汽车似乎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销量攀升,财报中更是喊出了“要在血海里游泳,直到海水变蓝”的壮志豪言。
MONA M03的火爆,无疑是小鹏汽车深度反思与自我定位调整的结果。从技术宅男的形象,到如今在价格上大展拳脚,小鹏汽车的转变令人瞩目。2025年前两个月,小鹏汽车销量突破6万辆,超越了蔚来和理想,成为新势力三巨头中的销量冠军。这一成绩,似乎预示着小鹏汽车已经从血海中浮出,看到了海水变蓝的曙光。
小鹏汽车的转变,首先体现在产品定位上。从早期的智能化先行者,到如今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并重,小鹏汽车逐渐找到了市场的痛点。MONA M03车型,以高性价比和出色的驾驶体验,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同价位纯电车型中,MONA M03的销量排名靠前,仅在比亚迪和吉利之下。
其次,小鹏汽车在渠道管理上也实现了突破。引入长城出身的王凤英后,小鹏汽车将直营和经销商模式融为一体,优化了销售区域布局,淘汰了效益不佳的直营店,同时扩张了经销商店面。这一系列操作,不仅加快了门店的增速,还提高了营销费用的效率。2024年,小鹏汽车的营销费用占比营收的比例大幅下降,为保持性价比和缓解盈利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产品定位和渠道管理的双重转变下,小鹏汽车开始重视规模效益。何小鹏曾坦言,中国车企将面临长达三年的淘汰赛,最终存活的车企将寥寥无几。正视这一残酷现实后,小鹏汽车开始布局混动市场,全线降价,以抢占市场份额。改款后的G6和G9车型,起售价分别下调至17.68万元和24.88万元,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然而,尽管小鹏汽车自救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能瓶颈和持续亏损仍然是悬在其头顶的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对销量的预期相对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产能的制约。目前,小鹏汽车的年产能约为32万辆,而去年最后一个月的销量已经接近这一上限。尽管广州二厂将在今年年底前投产,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在此之前,销量上限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亏损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小鹏汽车。2024年,小鹏汽车净亏损达57.9亿元,每台车平均亏损3万元。过去五年,其累计亏损更是高达328.82亿元。尽管高研发投入和渠道优化为小鹏汽车的未来带来了一丝希望,但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实现盈利,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何小鹏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他押注L3级自动驾驶和规模销售两大方向,希望带领小鹏汽车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重生。从一个“老实”的“宅男”到主动下血海厮杀的“价格屠夫”,何小鹏的转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