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股份历时四年力推歌尔微上市,港股之路能否破局?
在资本市场波涛汹涌的浪潮中,歌尔股份(002241.SZ)对旗下子公司歌尔微的上市之路显得尤为执着。自2019年起,歌尔股份便将集团内所有MEMS微电子相关业务剥离至歌尔微,旨在将其培育为独立上市的种子选手。
回望2020年,MEMS领域的敏芯股份(688286.SH)以惊人的速度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MEMS芯片第一股”,这无疑为歌尔微的上市梦想注入了催化剂。受此鼓舞,歌尔微于2021年初正式开启辅导备案,并在同年12月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了上市申请。经历了两轮问询的洗礼后,歌尔微于2022年10月成功通过上市委会议,似乎胜利在望。
然而,就在上市前夕,歌尔微却迟迟未提交上市注册稿。随着A股市场政策的调整,IPO节奏开始收紧,“A拆A”热潮迅速降温。在多重压力下,歌尔微于2024年5月宣布终止A股上市计划,并撤回了相关申请文件。如今,歌尔微转战港股,但其在A股IPO时遇到的问题依旧如影随形。
独立性是歌尔微面临的一大质疑。截至港股招股书递交前,歌尔股份持有歌尔微83.4%的股份,为其控股股东。歌尔股份不仅是歌尔微的供应商,还是其长期排名第二的大客户。尽管歌尔股份对歌尔微的营收贡献仅占一成左右,但双方的合作毛利率一直高于歌尔微的综合毛利率水平。歌尔微在努力减少与歌尔股份的关联交易,但业绩波动和自研芯片占比低等问题依旧困扰着它。
歌尔微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自2021年达到高峰后,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其自研芯片占比不足三成,主要依赖外购,且高度依赖单一供应商英飞凌。这一问题不仅拉低了公司的毛利率水平,也使其面临着供应链风险。与此同时,歌尔微对大客户苹果的高度依赖也愈发明显,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来自苹果的收入占比从56.1%增至61.8%。
那么,歌尔股份为何如此执着地将歌尔微分拆上市呢?从歌尔股份自身来看,其财务风险较为突出。自2020年起,歌尔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便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流动性趋紧的迹象愈发明显。分拆歌尔微上市或能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负债结构,缓解财务压力。
然而,歌尔股份的股价表现却难言乐观。自2021年触达历史高点后,股价一路下行,市值蒸发超千亿元。在消费电子周期下行的背景下,歌尔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尽管进入2024年后利润端有所回升,但与历史峰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业绩压力和市值缩水的困境,歌尔股份开始探索业务多元化,以减少对大客户的依赖。VR市场曾被视为歌尔股份的新增长点,但随着市场遇冷和苹果削减产量的消息传出,歌尔股份开始将目光投向AI眼镜领域。有传闻称,歌尔股份已与小米达成合作,计划于2025年推出全新一代AI智能眼镜。然而,对于这一消息,歌尔股份并未给出明确回复。
在歌尔股份的转型之路上,歌尔微的上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关乎歌尔股份的财务健康和业务多元化战略,也反映了消费电子行业在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歌尔微能否在港股市场上顺利破局,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