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地球拥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伙伴——月球。这颗卫星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则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相较于其他行星的卫星,月球显得格外庞大,这一事实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想。
长久以来,关于月球的起源,人们提出了各种神秘而吸引人的猜测,甚至有人将其与外星文明联系起来,认为月球可能是外星文明为了观察地球生命和智慧文明的发展而特意设置的。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至今尚未发现确凿的证据证明外星文明的存在。
科学家们更倾向于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解释月球的起源。在众多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中,“碰撞说”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科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大约45亿年前,一颗与火星大小相当的行星“忒伊亚”撞击了原始地球,巨大的撞击力抛出了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月球。
然而,关于月球的形成时间,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月球的形成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但最近,杜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利用超级计算机对“忒伊亚”撞击原始地球的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并发现了一种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形。
模拟结果显示,撞击事件发生后,“忒伊亚”被撞得支离破碎,地球也遭受重创。巨大的撞击力抛出了大量物质,这些物质迅速凝聚成两个物质团,一大一小。其中,大物质团由于质量更大且与地球距离更近,很快就被地球重新捕获;而小物质团则被甩了出去,获得了足够的速度,成功进入了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团队发现,小物质团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达到了流体静力平衡,形成了一颗新的星球——月球。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观念中月球形成需要上千年的认知。
“碰撞说”之所以能够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不仅因为其合理性,更因为有多重证据的支持。例如,地球与月球的多种稳定同位素组成高度一致;地月系统异常高的角动量与计算机模拟的斜向碰撞结果相吻合;月球岩石中铕元素的亏损与地球硅元素的缺失形成互补;同位素定年显示地月系统在大约45亿年前同时经历了熔融事件等。
科学家还通过地震波研究发现,在地核和地幔之间的边界上方存在着巨型异常地质结构,这被认为是“忒伊亚”撞击地球后留下的残留物。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碰撞说”的正确性。